小儿急性阑尾炎(小儿盲肠炎,儿童急性阑尾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阑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5岁以上的儿童多见
-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小儿发热 肠鸣 下腹疼痛
一、症状
小儿发热、腹痛即应考虑到阑尾炎的可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观察。不能除外阑尾炎的患儿应留住院严密观察。当患儿入睡时边摇晃边轻拍患儿身体,如表示抗拒或哭啼时应提高警惕,反复进行检查。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较严重,发热出现早,体温多在37.5~38.5℃,可高达39~40℃,阑尾穿孔时婴儿体温可达39℃以上。幼儿体温中枢不稳定和炎症反应剧烈,甚至会出现寒战、高热、抽搐、惊厥等症状。
2、腹痛
持续性腹痛,开始于上腹或脐周围,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阑尾腔阻塞时,伴有阵发性腹痛加重。但
腹痛范围较广泛,有时不是首发症状,较难询问。
3、压痛和肌紧张
反复检查可发现右下腹有明显压痛,且不愿活动,喜右侧屈膝卧位,走路时腰部屈曲。压痛点多在麦氏点上方。婴幼儿盲肠位置高和活动性大,其压痛点偏内上方。
小儿腹壁薄,有时难配合,不易判断有无肌紧张。
4、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早期腹膜有渗出,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产生明显肠鸣音减弱和腹胀。
5、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对鉴别痢疾、肠炎、肠套叠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在诊断中不能从简。
直肠右壁敏感,如阑尾穿孔盆腔积脓时,指诊可感到直肠周围组织水肿肥厚,有压痛明显。
6、消化道症状
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呕吐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长。大量呕吐可引致进食困难而产生脱水和酸中毒。
肠道炎症刺激肠蠕动过快会引起腹泻,大便秘结者少见。阑尾穿孔后可见便频、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7、上呼吸道症状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发病诱因。临床可见小儿常先有上呼吸道疾病,再有急性阑尾炎。
二、特点:
1、小儿机体防御能力弱
由于体液免疫功能的不足,补体缺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差,再加之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因而,容易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较成人明显,白细胞增高,一般在15000左右,中性核增多。另外中毒症状也较严重。
2、容易化脓、穿孔块
小儿阑尾淋巴组织丰富,阑尾壁很薄,肌层组织少,发炎后淋巴水肿严重,可造成阑尾腔梗阻,血运障碍,故容易穿孔。
年龄越小,大网膜发育不全,且穿孔发生率越高,穿孔后多形成弥漫性腹膜炎,且难于粘连形成局限性脓肿。化脓型阑尾炎在发病14~24h均可发生穿孔。
3、年龄较大的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和成人相似
6岁以上儿童可自诉腹痛部位和性质,配合检查,诊断较容易。
6岁以下的婴幼儿常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症状,腹痛和痛部体征往往也不固定,且不能准确表达腹痛性质和配合体检,故临床误诊率高,可达63%。
一、病因
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只了解与因素有关:
1.细菌感染
细菌经损伤的黏膜及血循环达到阑尾,引起急性炎症。如上感、咽峡炎、扁桃体炎等。
2.阑尾腔梗阻
粪石、异物(果核、蛔虫)、阑尾扭曲、管腔瘢痕狭窄等阑尾腔梗阻,使分泌物滞留导致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血管循环障碍,有利于细菌侵入。
3.神经反射
胃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常伴有阑尾血管和肌肉反射痉挛,使阑尾腔发生梗阻及血运障碍引起炎症。
二、发病机制
可分为3型:
1.化脓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浆肌层及黏膜均有病变,有脓性渗出物附着。早期即可发生腹膜感染及渗出,严重时可发生穿孔。
2..卡他性(单纯性)阑尾炎
病变仅限于黏膜,主要病变为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黏膜充血水肿。
3.坏疽性阑尾炎
感染后阑尾发生血管痉挛栓塞,血循环障碍,阑尾壁广泛坏死,呈暗紫色。渗出不多,但对周围组织浸润较快,易发生粘连。
卡他性阑尾炎经保守治疗可痊愈,但是若阑尾腔引流不畅,可继发感染而转化为化脓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均应早期手术治疗。
预防
1.锻炼 加强锻炼,增强小儿体质,预防麻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2.饮食 养成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均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3.日常活动 不要边玩边吃,避免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4.驱虫 防止肠道寄生虫,及时遵医嘱进行驱虫治疗。
一、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急腹症鉴别:
1.与化脓坏疽及晚期阑尾炎相混淆的疾病
(1)卵巢囊肿扭转
女患者右侧卵巢囊肿扭转引起右下腹阵发性剧烈绞痛,肿物可因血循环障碍出血坏死而引起有腹肌紧张压痛。辨别诊断为直肠指诊及双合诊触及盆腔内圆形肿物。
(2)梅克尔憩室炎
憩室位于末端回肠距回盲部20~100cm以内,发炎时压痛和肌紧张部位比较靠近中线,如有便血史者,应考虑本病。术前检查一般不能辨别,手术时若阑尾正常则应探查回肠。
(3)回盲部结核
患者全身消瘦,经常有低热,一般有慢性腹痛史,常可摸到肿物,身体其他部位也可有结核病灶。
(4)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有腹泻便血史,入院时常有高热,严重的出现中毒或休克状态,右下腹或全腹压痛紧张。须开腹探查,明确诊断。
(5)原发性腹膜炎
多见于4~7岁小儿。鉴别主要看腹穿脓液,稀而无臭味,镜检为球菌者,诊断后仍以及时行剖腹探查为宜。
2.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相混淆的疾病
(1)急性胃肠炎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腹部压痛部位不固定,腹肌紧张不明显。数小时后,出现腹泻、压痛消失。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常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史。腹痛较广泛,右下腹痛也较其他部位明显。但压痛多不局限,也没有腹肌紧张。用抗生素治疗,并观察数小时,病情无进展,或有减轻。
(3)肠蛔虫症
由于肠痉挛引起不规则性腹痛,腹部压痛不固定,无肌紧张。
(4)右肺下叶肺炎或右侧胸膜炎
用手按住右肋缘处保护胸部,另一手逐渐持续压迫右下腹,腹肌紧张会逐渐消失。另外患者呼吸快鼻翼扇动。胸部听诊可有摩擦音、音及呼吸音减低。
(5)过敏性紫癜
虽有腹痛和压痛,但无肌紧张。伴有皮下出血斑,关节肿胀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