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心脏,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小婴儿
  • 典型症状:咳嗽 发绀 干音 三凹征 干咳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以毛细支气管为主的下呼吸道急性感染,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小婴儿,发病与该年龄支气管的解剖学特点有关。因微小的管腔易由黏性分泌物、水肿及肌收缩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致肺气肿或肺不张。其临床症状如肺炎,且喘憋更著,以明显的喘咳和缺氧症状为特征。临床上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国内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实际上它与肺炎还是有区别的。本症可流行发病,有人称之为喘憋性肺炎。国内各地曾称之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广西)、流行性喘憋型肺炎(浙江)、小儿喘憋性肺炎(上海)、流行性气喘病(广东)、流行性哮喘性肺炎(江西)等。至于在我国暴发流行的流行性喘憋性肺炎则另作叙述。
典型症状:咳嗽 发绀 干音 三凹征 干咳

一、症状

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以后2~3天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呼吸困难,咳与喘憋同时发生为本病特点,症状轻重不等,重者呼吸困难发展甚快,咳嗽略似百日咳,初起时呼吸症状远较中毒症状严重,出现发作性喘憋,体温高低不一,低热(甚至无热),中等度发热及高热约各占1/3,体温与一般病情并无平行关系,一般虽有呕吐,但不严重,也多无严重腹泻,由于肺气肿及胸腔膨胀压迫腹部,常易影响吮奶及饮食, 喘憋发作时呼吸快而浅,常伴有呼气性喘鸣,呼吸频率约60~80次/min,甚至100次/min以上,脉快而细,常达160~200次/min,有明显鼻扇及三凹征。

二、诊断

重症病儿有明显的梗阻性肺气肿,苍白及发绀,胸部体征常有变异,叩诊每呈鼓音,每当毛细支气管接近于完全梗阻时,呼吸音明显减低,或听不见,在喘憋发作时往往听不到湿音,当喘憋稍缓解时,可有弥漫性细湿音或中湿音,喘鸣音往往很明显,偶有笛音等干音,发作时每有肋间增宽,肋骨横位,横膈及肝,脾因肺气肿推向下方,由于过度换气引起的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和液体摄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可发生比较严重的脱水,在小婴儿还可能有代谢性酸中毒,重度喘憋者可有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经过正确治疗后,发展成心力衰竭者已较少见, 本症患者年龄偏小,多见于2岁以内,尤6个月内婴儿为多,发热一般不高或正常,在发病初期即可有发作性呼吸困难,喘憋明显,体检两肺满布哮鸣音,结合X线胸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一、发病原因

毛细支气管炎可由不同的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见的病原,在中国医科院儿科研究所所见病例,分离出合胞病毒者占58%。此外,副流感病毒(3型较常见)、腺病毒、流感病毒、呼肠病毒与鼻病毒均可引致毛细支气管炎,少数系由人肺炎支原体引起。过去,偶自本病患儿分离出流感杆菌,可能在极个别情况下为病原菌,但也可能为带菌或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二、发病机制

病变主要侵及直径75~300μm的毛细支气管,黏液分泌增加,有细胞破坏物、纤维素堵塞,出现上皮细胞坏死及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炎症可波及肺泡、肺泡壁及肺间质。肺不张、肺气肿较为明显。

合理喂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冒等病人接触小儿、不去空气流通不好的公共场所,是预防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基本措施。冬季气温起伏大,要预防呼吸道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同时,秋冬季十分干燥,空气粉尘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保持合适的室内湿度,并适当补充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等。

本病有时须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婴幼儿哮喘 婴儿的第一次感染性喘息发作,多数是毛细支气管炎,如有反复多次喘息发作,亲属有变态反应史,则有婴幼儿哮喘的可能。可试用肾上腺素或氨茶碱药物,哮喘者可迅速有效,而本症则效果不明显。

2.哮喘性支气管炎 与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有时不易区别,但本症无明显肺气肿存在,因而咳喘表现不重,亦无中毒症状。且以后有反复发作为其特点。

3.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发热高,热程长,有明显中毒症状,且喘憋症状出现较晚,肺炎体征较明显,在胸片检查中,多可见到大片状融合性病灶。

4.粟粒型肺结核 有时呈发作性喘憋,但一般听不到音。尚有其他结核病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及X线所见,均有助于结核的诊断。

5.其他疾病百日咳、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硬脂酸锌(在扑粉内)吸入及异物,都可发生喘憋,有时也需鉴别。

注意平时不要乱吃,主要还是以医生的指导为主

代谢性酸中毒,心力衰竭,脱水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