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应激性溃疡)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酗酒,烧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多见
  •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剧痛 胃肠道症状 恶心 反复呕血
  急性糜烂性胃炎(acute erosive gastritis)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本病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剧痛 胃肠道症状 恶心 反复呕血

一、症状

发病前有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酗酒以及烧伤、大手术、颅脑外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病史,临床症状多为上腹部的隐痛或剧痛,伴恶心等症状,由药物所致者,亦称为药物性胃炎。少数患者由于原发病症状较重,因此出血前的胃肠道症状,如上腹部隐痛不适、烧灼感常被忽视或无明显症状,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呕血和(或)柏油样便,出血常为间歇性,部分病人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较重,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2.X线检查。

3.急诊内镜检查。

一、发病原因

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各种外源性刺激因子,尤其是乙醇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H 及胃蛋白酶逆向弥散入黏膜而导致胃黏膜的急性糜烂。但一些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内病变、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状态更是常见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应激状态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胃血流量减少,不能清除逆向弥散的H+;缺氧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黏液分泌不足,HCO3-分泌也减少;应激状态时胃肠运动迟缓,幽门功能失调,造成胆汁反流,胆盐进一步损伤缺血的胃黏膜上皮,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最终导致黏膜发生糜烂与出血。病变多见于胃底及胃体部,有时累及胃窦,胃黏膜呈多发性糜烂,伴有点片状出血,有时见浅小溃疡,覆以白苔或黄苔。组织学检查见糜烂处表层上皮细胞有灶性脱落,腺体因水肿、出血而扭曲,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1、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3、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4、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5、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一、鉴别

1.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消化性溃疡可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需与急性糜烂性胃炎鉴别,急诊胃镜检查可鉴别。

2.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患者多有肝炎病史,并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表现,如低蛋白血症、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结合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可与急性糜烂性胃炎相鉴别。

3.其他 急性糜烂性胃炎还应与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疾病,如胃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胆道疾病等鉴别,通过这些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胃镜、B超、CT、MRI等辅助检查,一般可鉴别。

一、宜吃食物:

1.多饮水,以补充因吐泻损失的水和盐。具体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开水、粗盐)、淡红茶水、煮菜水交替饮用。一般每小时1次,每次饮150-200毫升。多饮水还有利於排除毒物。

2.患者呕吐停止、腹泻次数减少后,选喝少量小米米汤或稀藕粉,以后逐渐吃些粥、煮软的细面条、薄面片等。还要继续多饮水,不要急於吃肉、蛋等含蛋白质与脂肪多的食物和易引起胀气的和食物纤维多的食物,如牛奶暂时不要食用。

3.病情缓解后,例如腹痛止、便次少、体温接近正常后,可以开始吃鸡蛋汤、蒸鸡蛋羹、酸奶、粥、面汤、苏打饼乾、烤面包乾、清蒸或清炖鲜鱼、瘦肉泥、嫩菜叶等。每餐食量宜少。

4.恢复期宜吃易消化、刺激性小和胀气性轻的食物,尽量做得软烂清淡一些。

二、不适宜吃的食物:

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刺激性强的饮料,食物和调味品等.

失血性休克,溃疡病大出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