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肝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乙肝患者于中老年多见
- 典型症状:肝质地硬 肝腹水 肝区痛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肝病容
肝炎后肝硬化症状
临床表现症状:
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显示肝界缩小、脾大、门、脾静脉增宽,脾功亢进,A/G比值明显改变。排除外其他引起上述征象原因者,可诊断为肝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单凭临床资料较难确诊,影像学(B超、CT)诊断及腹腔镜诊断有参考价值,必要时做病理检查确诊。
1.活动性肝硬化:
具备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外,慢性乙型肝炎的改变依然存在,如血清转氨酶升高、黄疸波动、血清蛋白降低、PTA的动态改变等。
2.静止性肝硬化:
无明显肝脏活动性炎症的临床表现。具备上述肝硬化的表现,HBV现症感染指标阳性。血清转氨酶正常,无或仅有轻度黄疸,PTA正常或降低,但无进行性降低。
肝炎后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以及再生情况和所形成的大小结节性病变不同,临床表现差异颇大。
3.大结节性肝炎后肝硬化
起病急骤,潜伏期短,症状明显,多有食欲不振、恶心、黄疸、肝区痛、腹痛及明显腹胀。有者发热、腹泻,肝功能呈持续性、进行性损害,ALT多明显增高,往往早期出现腹水、常有出血倾向,病程发展较快,往往在尚未出现显著的门脉高压前发生肝功能衰竭,因之有“急性肝硬化”之称。此型即既往所谓的“坏死后性肝硬化”(Post-necrotic Cirrhosis),本型肝炎后肝硬化5年生存率低,预后极差,
4.小结节性肝炎后肝硬化
起病缓慢,症状不多,亦不严重,不少人无明显症状,主为乏力,食欲差或肝区、腹部不适,虽有时ALT增高,肝功能损害较轻,病程虽反复发作但发展缓慢,常常在慢性肝病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现门脉高征象,仅在本病晚期大量腹水或有并发症时才出现黄疸与肝功能衰竭。
肝炎后肝硬化病因
主要由慢性活动性肝炎引起,亚急性重症肝炎治愈后多发展为本病。
全国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30%转化为肝硬化;而丙肝病毒感染者在我国至少有3840万例,它也是造成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病理改变:
肝炎后肝硬化在病理上有者表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有者表现为大结节性,但我国以小结节性为多。特点为:肝细胞坏死区大小不等、分布不匀。大片坏死区的纤维束较粗较宽,小片坏死区较细较窄。再生结节大小不一,大者大于2cm,有者在5cm以上,肝脏表面有明显塌陷区。
肝炎后肝硬化预防
积极治疗各种原发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要及时就医,注意控制病情。
肝炎后肝硬化鉴别
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早期与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重叠,不易区分。少数病人长期无症状,而是在体格检查或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或转变为肝癌或死于其他疾病作病理解剖时才发现。
肝炎后肝硬化饮食保健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为宜,不食粗糙食物。终生忌酒,出现肝昏迷时,要限制蛋白饮食,有腹水时应限制水、盐摄入。蛋白质供给量为100~150g /日,含高蛋白质食品如牛乳或乳制品、豆制品、鱼、蛋、瘦肉等,据报道为补充蛋白又不促发肝性脑病,可饮用二裂菌乳(先用50g/次, 3次/日,逐渐增至 100g/次, 3次/日)或发酵酸牛奶。糖类食品供给 300~ 500g/日,如病人食量不足,可服甜食品如果于露、糖藕粉、果酱、蜂蜜等,最好给葡萄糖。脂肪摄入量应<50g/日。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亦可补充 维生素B族、C、A、E、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