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口周皮炎(鼻唇沟皮炎,光感性皮脂溢出疹,酒渣鼻样皮炎,口周酒渣鼻,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综合征)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20~35岁之间的女性
  • 典型症状:疱疹 斑丘疹 脓疱 斑疹 口唇周围有炎性鳞状皮肤
  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系口周、鼻唇沟等处出现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脱屑等损害、呈周期性发作。发病不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治疗以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口服四环素、米诺环素有效,甲硝唑对本病无效。  本病属中医“唇风”、“紧唇”、“渖唇”范畴。
典型症状:疱疹 斑丘疹 脓疱 斑疹 口唇周围有炎性鳞状皮肤

一、症状

本病好发于20~35岁之间的女性。在口腔周围出现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等;散在分布,好发于鼻唇沟、上唇、颏、鼻、额部。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不受累,大多数损害对称分布;早期为单侧,约2周后,丘疹、脓疱消失,留有红斑及脱屑,酷似脂溢性皮炎,逐渐消退;自觉瘙痒及烧灼感;病情可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等刺激等可加重。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口周有1圈正常皮肤,女性多见等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许多因素均可引起口周皮炎,最早认为日光照射引起,但未能证实;也有认为是唇膏、口香糖、苦味药、酒精、饮料、化妆品以及含氟的牙膏与含氟的皮质激素有关,但均未有定论。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有人认为是含氟与含氟的皮质激素有关,但均未有定论。

1.调节饮食:多给孩子吃些富含核黄素的食物,如动物的肝、心、肾,禽蛋,乳制品,大豆,胡萝卜,绿色蔬菜等。并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2.注意卫生和保暖:饭后,及时给孩子洗脸擦嘴。在寒冷的冬春季,洗澡、洁肤后使用适合孩子的护肤脂、甘油或防裂油,保持皮肤滋润,防止口角干裂。

3.纠正不良习惯:如舔口唇、吃零食、咬手指等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皮损境界清楚,并有湿润倾向。

2.酒渣鼻 发病年龄大,毛细血管扩张明显。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郁久化火,火邪熏蒸而发病。

一、口周皮炎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赤豆粥: 赤豆30-50克, 水煮至半熟, 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 以淡食为宜, 加白糖调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 清热, 解毒, 利水, 消肿, 通乳作用.适用于水肿病, 下肢湿气, 小便不利, 大便稀薄, 身体肥胖, 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2.绿豆100克煮至豆皮开裂时, 加入粳米50克, 同煮粥, 加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有清热解毒, 止渴除烦, 利水清肿作用, 适用于暑热烦渴, 疮毒疖肿, 高热口渴, 小便不利, 食物中毒, 以及预防中暑.本品可作为夏季清凉饮料.注意: 肾亏体弱消瘦或夜多小便, 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食用.

3.冬瓜苡仁汤: 冬瓜 (不去皮) 500-600克, 苡仁50-100克, 共煮汤.可加糖或食盐调味, 代茶饮用, 有清热, 解暑, 利尿, 除湿作用.适用于疮疖痱毒, 湿疹脚气, 小便黄赤短少.

4.白头翁薏苡粥: 原料:白头翁20克, 苡仁25克, 梗米50克.做法:白头翁煎水去渣, 将汁与苡仁、梗米同煮为粥.功能:清热、解毒、排脓.

5.石膏牛角饼: 原料:石膏60克, 水牛角粉60克, 知母10克, 丹皮15克, 大青叶15克, 面粉200克, 冰糖适量.做法:将石膏、水牛角粉、知母、丹皮、大青叶水煎30分钟, 去渣留汁, 加冰糖适量, 稍煎待溶即可.凉后以汁合面, 常法烙饼, 分2-3次服.功能:清热解毒, 凉血化斑.

6.大青番泻叶茶: 原料:大青叶10克, 番泻叶3克, 白糖适量.功能:清热, 解毒, 泻火通便.

7.蒲公英汁: 鲜蒲公英150g, 白糖15g.将鲜蒲公英洗净, 捣烂, 以纱布取汁, 加入白糖即成.每日1剂, 分2次服.功用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二、宜食

1、多吃蔬菜、水果。

2、多饮茶水或清淡饮料。

3、宜凉血解毒食物。绿豆、粳米、黄瓜、苦瓜、马齿苋、绿茶等。

三、禁食

1、忌刺激性食物 辣椒、酒、浓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禁忌。

2、避免过多食用酸、碱、辣或烤炸的食物。

3、平时少吃芒果和菠萝,这对口周皮炎的患者也有一定的帮助。

剥脱性唇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