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急性胃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腹胀 恶心与呕吐 腹部不适 嗳气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指由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炎性病变,若合并有肠道炎症时称为急性胃肠炎。临床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儿童中以单纯性与糜烂性多见。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腹胀 恶心与呕吐 腹部不适 嗳气

一、症状

1.急性单纯性胃炎:起病较急,多在进食污染食物数小时后或24h发病,症状轻重不一,表现上腹部不适,疼痛,甚至剧烈的腹部绞痛,厌食,恶心,呕吐,若伴有肠炎,可有腹泻,若为药物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症状则较轻,局限上腹部,体格检查有上腹部或脐周压痛,肠鸣音可亢进。

2.急性糜烂性胃炎:多在机体处在严重疾病应激状态下诱发,起病急骤,常以呕血或黑粪为突出症状,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伴重度贫血。

3.急性腐蚀性胃炎:误服强酸,强碱史,除口腔黏膜糜烂,水肿外,中上腹剧痛,绞窄感,恶心,呕吐,呕血和黑粪,并发胃功能紊乱,急性期过后可遗留贲门或幽门狭窄,出现呕吐等梗阻症状, 急性胃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表现及内镜检查。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一、发病原因

1.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感染 进食污染微生物和细菌毒素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胃炎中,多见沙门菌属、嗜盐杆菌及某些病毒等。细菌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偶为肉毒杆菌毒素。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也是引起急性胃炎的一种病原菌。

2.化学因素

(1)药物:水杨酸盐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误食腐蚀剂: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强碱(如氢氧化钠、氧氧化钾)引起胃壁腐蚀性损伤。

(3)误食毒性物质:毒蕈、砷、灭虫药、杀鼠剂等化学毒物,均可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

3.物理因素 进食过冷、过热的食品或粗糙食物均可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

4.应激状态 某些危重疾病如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休克、大面积灼伤等,使患儿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是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5.蛋白过敏 外源性蛋白过敏引起胃炎,在牛奶或牛奶制品喂养的婴儿中尤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1.外源性病因 可严重破坏胃黏液屏障,导致氢离子及胃蛋白酶的逆向弥散,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而发生糜烂、出血。

2.应激状态 使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内脏血管收缩,胃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进一步使黏膜上皮的线粒体功能降低,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胃黏膜的糖原贮存减少。而胃黏膜缺血时,不能清除逆向弥散的氢离子;缺氧和去甲肾上腺素又使碳酸氢根离子分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急性糜烂性炎症。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服用对胃黏膜刺激性药物,应在饭后服用,必要时减量或换药,管理好腐蚀剂和有毒物质,防止小儿误服;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等。

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胰腺炎:有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放射至背部及腰部,血清淀粉酶升高,B超或CT显示胰腺肿大,严重患者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且淀粉酶增高。

2.胆道蛔虫症:骤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左,右肩部及背部,发作时辗转不安,剑突下偏右压痛明显,可伴呕吐,有时吐出蛔虫,B超见胆总管内有虫体异物。

急性胃炎患者在饮食上宜多食用以下食物:

1.多饮水,以补充因吐泻损失的水和盐。具体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开水、粗盐)、淡红茶水、煮菜水交替饮用。一般每小时1次,每次饮150-200毫升。多饮水还有利於排除毒物。

2.患者呕吐停止、腹泻次数减少后,选喝少量小米米汤或稀藕粉,以后逐渐吃些粥、煮软的细面条、薄面片等。还要继续多饮水,不要急於吃肉、蛋等含蛋白质与脂肪多的食物和易引起胀气的和食物纤维多的食物,如牛奶暂时不要食用。

3.病情缓解后,例如腹痛止、便次少、体温接近正常后,可以开始吃鸡蛋汤、蒸鸡蛋羹、酸奶、粥、面汤、苏打饼乾、烤面包乾、清蒸或清炖鲜鱼、瘦肉泥、嫩菜叶等。每餐食量宜少。

4.恢复期宜吃易消化、刺激性小和胀气性轻的食物,尽量做得软烂清淡一些。

急性胃肠炎也宜吃以上食物,并注意以清淡食物为宜。

不适宜吃的食物:

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刺激性强的饮料,食物和调味品等.

休克,贫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