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老花眼(老视)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大多出现在45岁以后,随年龄增加发病增加
  • 典型症状:反应迟钝 疲劳 视近不能持久 视近困难 流泪
  随着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逐渐下降,从而引起患者视近困难,以致在近距离工作中,必须在其静态屈光矫正之外另加凸透镜才能有清晰的近视力,这种现象称为老视(presbyopia)。
典型症状:反应迟钝 疲劳 视近不能持久 视近困难 流泪

老视症状诊断

   一、症状

老视者的不适感觉因人而异,因为它与个人基础屈光状态、用眼习惯、职业及爱好等因素都有关。例如,一位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对老视的主观感觉就会比以观看远距车辆和交通灯为主要任务的交通警察强烈得多。

     1.视近困难

患者会逐渐发现在往常习惯的工作距离阅读,看不清楚小字体,与近视患者相反,患者会不自觉地将头后仰或者把书报拿到更远的地方才能把字看清,而且所需的阅读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

开始时,晚上看书有些不舒适,因为晚上灯光较暗。照明不足不仅使视分辨阈升高,还使瞳孔散大,由于瞳孔散大在视网膜上形成较大的弥散圈,因而使老视眼的症状更加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在白天从事近距离工作也易于疲劳,所以老视眼的人,晚上看书喜欢用较亮的灯光。有时把灯光放在书本和眼的中间,这样不但可以增加书本与文字之间的对比度,而且还可以使瞳孔缩小。但是灯光放在眼前必然造成眩光的干扰,这种干扰光源愈接近视轴,对视力的影响就愈大。有些老人喜欢在阳光下看书,就是这个道理。

3.视近不能持久

调节不足就是近点逐渐变远,经过努力还可看清楚近处物体。如果这种努力超过限度,引起睫状体的紧张,再看远处物体时,由于睫状体的紧张不能马上放松,因而形成暂时近视。再看近处物体时又有短时间的模糊,此即调节反应迟钝的表现。当睫状肌的作用接近其功能极限,并且不能坚持工作时,就产生疲劳。因为调节力减退,患者要在接近双眼调节极限的状态下近距离工作,所以不能持久。同时由于调节集合的联动效应,过度调节会引起过度的集合,这也是产生不舒适的一个因素,故看报易串行,字迹成双,最后无法阅读。某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眼胀、流泪、头痛、眼部发痒等视疲劳症状。

  二、诊断

根据远视眼的检测结果并结合病人年龄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老视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年龄与调节

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的减退,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调节即眼的屈光力的增加,是通过晶体的塑形、变凸来实现的。而晶体在一生中不断增大,因为赤道区上皮细胞不断形成新纤维,不断向晶体两侧添加新的皮质,并把老纤维挤向核区。于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密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下降。


晶体的塑形、变凸是通过晶状体囊(主要是前囊)来介导的,晶体囊的弹性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体由于纤维组织缓慢积蓄而肥大,晶体亦逐渐加大,虽然目前尚不知晶体悬韧带有何年龄性改变,但睫状体和晶体的互相接近必然影响晶体悬韧带的张力。

在人生的早期,人眼的调节是很大的,约为15.00D~25.00D,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D~0.40D的调节量,这样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以舒适地完成近距工作,“老花”在这些人中开始出现,到了50岁左右,调节力更低,大部分都需要矫正了。Hofstetter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年龄与老视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临床上最常引用)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2.与老视出现相关的其他因素

 老视的出现是由于调节不足,老视发生的时间可早可晚,因人而异,与上述的每个人所拥有的调节幅度有关。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在其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注视,若所需调节力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则易出现老视症状。

例:某人调节幅度为3.50D,此时他需要阅读40cm距离的书籍,他能否舒适阅读?

分析:因为阅读40cm书籍时,需要的调节力为2.50D,若要舒适阅读,他必须拥有2倍于所需调节力以上的调节幅度,即5.00D,而他此时的调节幅度却为3.50D,理论上讲,若想阅读不疲劳,最多付出调节幅度的一半,即1.75D,所以阅读所需(2.50D)的另外0.75D,只能给予 0.75D的阅读附加镜了。

除年龄外,老视的发生和发展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mm~15mm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角膜接触镜配戴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者出现老视要早。

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症状,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因为温度对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忧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二、发病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力不断改变。青少年时的调节力为14.0D,其近点在7cm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近点逐渐地、不间断地后退,36岁时已经退到14cm,其调节力为7.0D。到45岁时,近点退到25cm,调节力只有4.0D。到60岁时,大约只保持着1.0D的调节。

大多数的近工作距离在28~30cm。正视眼到45岁时,只有3.5D~4.0D调节。这种调节程度已经达到看清楚近处物体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持续地做近距离工作,要用掉全部的调节力才可得到通常的视力。眼睛为了保持近距离视力,就要紧张地工作,持续地紧张状态必然引起视觉疲劳。一般来说,在使用调节时只可动用全部调节力的2/3,而以另外1/3作为保留力量,工作起来才可舒适。前已述及,45岁的正视眼,如进行25cm的近距工作,要动用全部调节力,因而在近作业不要维持多久就要发生主觉的视疲劳症状,所以说正视眼大约在45岁开始成为老视。为了坚持近距离工作,老视眼要戴用凸透镜予以帮助。

远视眼在年轻时,其近点比正视眼远得多,因而老视眼的症状要较早出现。一个远视3.0D的眼,要用7.0D的调节才可得到4.0D的调节程度,约在25岁时就开始表现老视眼症状;另一方面,一个4.0D近视眼,因为它的远点在25cm处,到老年时,可用其远点当作近点来从事近距离的工作,所以这种眼虽然已是老视眼,但并不会出现老视眼的症状。

虽然人眼的晶状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硬化,但各人的老视眼症状的出现,不但取决于年龄,而且也取决于屈光状态,还随各人的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工作条件和照明条件不同有所改变。习惯把书放在膝部阅读的人,自觉症状的出现就比惯于近距离工作的人为迟。例如:木工、簿记人员和音乐工作者习惯于30cm的工作距离;而修表、缝纫、雕刻等工人,虽年龄和屈光状态相同,由于工作距离较近,会提前出现老视眼的症状。再者,如果睫状体处于虚弱或病理状态,生理性调节也会受到损害。综上所述,老视眼症状出现的年龄,并不能定出一个绝对数字,其处理办法亦应根据各种条件全面考虑。

老视预防

中医认为,眼睛视万物的功能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而肾藏精,如果肾精不足,则视近不清,望远不明。若不注意调摄,饥饱失常,目力过劳,悲泣抑郁,贪淫恣欲,会加重阴精耗损。导致阴精亏损,阴阳失调,水火不济,以致目力减弱。因此,防止老花眼首先应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常,精神愉悦,防止过度用眼,并适当运动。

老视鉴别诊断

远视和老视是2种不同屈光状态,但由于都用凸透镜矫正,远视力又都好,两者往往被混淆。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戴凸透镜后既可看清远方,也能看清近方,而老视只是由于调节力的减弱,对近方目标看不清,当然是一种生理性障碍,戴上凸透镜后虽能看清了近方目标(书、报),但不能同时用此镜看清远方物体,这和远视者戴镜的情况不同。

老视饮食保健

      1、果汁蛋奶:

苹果1个,芦柑1个,鸡蛋1只,牛奶200毫升,蜂蜜10毫升。苹果肉切成小丁,芦柑与苹果小丁同放入榨汁机中榨取汁。牛奶倒入锅中,中火加热至接近沸腾时倒入打匀的鸡蛋糊,临近沸腾时离火。趁温热加入果汁及蜂蜜,拌和均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或与早点同时服食,1次吃完。本食疗方适用于各型老花眼。

2、胡萝卜苹果豆浆:

胡萝,苹果,豆浆。柠檬汁。胡萝卜、苹果切碎,与豆浆同放入榨汁机中榨成汁,盛入大杯中,加入柠檬汁,拌和均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或当饮料,分次服食。本食疗方适用于各型老花眼。

3、复台黄瓜汁:

黄瓜,番茄,柠檬汁。黄瓜切成片,番茄用温开水泡后去皮切碎,同放入家用榨汁机中榨取汁,调入柠檬汁,拌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或当饮料,分次饮用。本食疗方适用于各型老花眼。

4、芹菜藕汁:

芹菜,藕,黄瓜克,柠檬汁。芹菜去叶后切成碎小段,鲜藕去节切成小方丁,黄瓜切成片,一起放入榨汁机中榨取汁,调入柠檬汁,拌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或当饮料,分次饮用。本食疗方适用于各型老花眼。

结膜结核病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