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小儿感染性心肌病)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发绀 乏力 水肿 收缩期杂音 奔马律心音
一、症状
1.急性期
新发病,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不超过6个月,轻型症状,以乏力为主,其次有多汗,苍白,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精神不振等,检查可见面色苍白,口周可有发绀,心尖部第1心音低钝,可见轻柔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有时有期前收缩,中型较少,起病较急,除前述症状外,乏力突出,年长儿常诉心前区疼痛,起病较急者可伴恶心,呕吐,检查见心率过速或过缓,或心律不齐,患儿烦躁,口周可出现发绀,手足凉,出冷汗,心脏可略大,心音钝,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杂音,可有奔马律和(或)各种心律失常,血压低,脉压差低,肝增大,有的肺有音,重型少见,呈暴发性,起病急骤,1,2天内出现心功能不全或突发心源性休克,患儿极度乏力,头晕,烦躁,呕吐,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有的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小婴儿则拒食,阵阵烦闹,软弱无力,手足凉,呼吸困难,检查见面色灰白,唇绀,四肢凉,指趾发绀,脉弱或摸不到,血压低或测不到,心音钝,心尖部第1心音几乎听不到,可出现收缩期杂音,常有奔马律,心动过速,过缓或严重心律失常,肺有音,肝可迅速增大,有的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肺水肿,病情发展迅速,如抢救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2.迁延期
急性期过后,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疾病活动的表现,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
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病程长达1年以上,慢性期多见于儿童,有的起病隐匿,发现时已呈慢性;有的是急性期休息不够或治疗不及时而多次反复,致成慢性期,常拖延数年而死于感染,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二、诊断
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脏病学术会议,经与会代表充分讨论于1994年5月在山东威海会议制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现将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刊出,供临床医师参考,对本诊断标准不能机械搬用,有些轻症或呈隐匿性经过者易被漏诊,只有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期前收缩,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
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体组织检查,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①分离到病毒,
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
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1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一、发病原因
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例,患儿年龄2天~13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A病毒,阳性率为48%,其中4例进行斑点杂交,确定为柯萨奇B3病毒。以往由于病因诊断不明,所谓特发性心肌炎或间质性心肌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加拿大学者Liu及Mason等根据近年的研究成果将心肌炎的发病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病毒感染阶段、自身免疫阶段及扩张性心肌病阶段。
近年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存在柯萨奇病毒及腺病毒共同受体(CAR),CAR可易化这些病毒与细胞接触后进入细胞内部,因而是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补体弯曲蛋白衰减加速因子(DAF)及整联蛋白αVβ3及αVβ5有协助CAR的作用。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产生。一旦免疫系统激活,则进入自身免疫阶段。在这一阶段,T细胞因分子的类似性将宿主细胞作为目标攻击,一些细胞因子及交叉反应自身抗体均能加速这一过程。T细胞的激活与病毒肽段有关,相关细胞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及白细胞介素-6等。在扩张性心肌病阶段,心肌发生重塑。Badorff 及 Knowlton等研究显示柯萨奇病毒蛋白酶与心肌重塑有关。其他相关因子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明胶酶、胶原酶及弹性蛋白酶。这些酶的抑制剂的应用可明显减轻扩张性心肌病的程度。此外,病毒还可直接引起心肌细胞凋亡。
2.病理变化
心脏显示不同程度的扩大。外观上心肌非常松软。在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纤维之间和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横纹消失,肌浆凝固和(或)溶解,呈小灶性、斑点状或大片坏死。心肌溶解,胞核和胞浆都可消失,残留细胞膜。心脏病变分布常以左室及室间隔最重,其次为右室,左、右心房最轻。病毒性心肌炎多伴有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渗液量较小。有的并有心内膜炎。在慢性病例,除心肌纤维变性外,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瘢痕形成,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及心室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时可引起脑、肾、肺等梗死。电镜检查可见心肌细胞破碎,肌丝丧失,肌纤蛋白结构破坏,线粒体退行性变和钙化。从死亡病例的心包、心肌或心内膜中可分离出病毒,也可应用PCR方法在心肌、心包或心内膜中找到特异病毒核酸。电镜检查可见病毒颗粒。
小儿心肌炎预防
平日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对各种病毒感染进行预防注射,并减少受冷、发热等不良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要预防反复感冒。新生儿期的预防须防止孕妇病毒感染,并做好产院婴儿室和母婴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小儿心肌炎鉴别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风湿性心肌炎
多见于5岁以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有前驱感染史,除心肌损害外,病变常累及心包和心内膜,临床有发热、大关节肿痛、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体检心脏增大,窦性心动过速,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抗链“O”增高,咽拭子培养A族链球菌生长,血沉增快,心电图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β受体功能亢进症
多见于6~14岁学龄女童,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常与情绪变化(如生气)和精神紧张(如考试前)有关,症状多样性,但都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体检心音增强,心电图有T波低平倒置和S-T改变,普萘洛尔试验阳性,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心脏β受体功能亢进。
3.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多为三度阻滞,患儿病史中可有晕厥和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但多数患儿耐受性好,一般无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等。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窄,房室传导阻滞无动态变化。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肝脾肿大、充血性皮疹、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增多、贫血及相关脏器的损害。累及心脏可有心肌酶谱增高,心电图异常。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和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有效。红斑狼疮多见于学龄女童,可有发热,皮疹,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低,血中可查找到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
5.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多见于2~4岁幼儿,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散性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浅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硬性水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有病变。需要注意的是,重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严重时,可出现冠状动脉梗死心肌缺血,此时心电图可出现异常Q波,此时应根据临床病情和超声心动图进行鉴别诊断。
小儿心肌炎饮食
饮食无特殊要求,可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