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年轻患者
- 典型症状:丘疹 瘙痒 局部灼热 刺痛 脓疱
一、症状
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2~4mm大小。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见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颈部等。严重者有脓头形成,内含病原菌,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有时有灼热或刺痛感。可与痤疮及花斑癣并存。局部或系统性使用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易促发。
二、诊断
依据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2~4mm大小。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见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颈部等。严重者有脓头形成,内含病原菌,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有时有灼热或刺痛感。刮取损害或脓液置显微镜下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圆形、卵圆形厚壁孢子,直径为2~5µ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无菌丝。培养需含脂培养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长。组织病理可见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与直接镜检镜下形态相同。排除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
二、发病机制
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在毛囊繁殖生长,引起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2~4mm大小。严重者有脓头形成。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衫裤。
2.合理营养,因营养不良可诱发本病。对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并预防本病。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应与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相鉴别。
细菌性毛囊炎由细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较短。损害为红色毛囊丘疹,顶端迅速化脓,周围绕以红晕,主要有痒痛感。寻常型痤疮惯发于颜面部、上胸与背部,典型有黑头损害。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损害外观似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但前者半球形丘疹顶端常伴圈状脱屑,患者多为体胖婴幼儿。直接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孢。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为原因不明的毛囊丘疹脓疱性损害。男性为主,伴有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可达40%。口服或外用皮质激素有效。
1、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
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