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囊肿(孤立性卵泡囊肿,滤泡囊肿,毛囊囊肿)
- 挂号科室:妇科
- 发病部位:卵巢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育龄期妇女多见
- 典型症状:阴道出血 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 绝经后出血 老年妇女乳房增大
卵泡囊肿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卵泡囊肿一般无自觉症状,行妇科检查或剖宫产时偶然发现。囊肿经4~6周后自然吸收、消退。个别病例因持续卵泡分泌雌激素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绝经后阴道流血,在幼女可引起假性性早熟。Strickler(1984)报道1例61岁、绝经6年的妇女,乳房增大、触痛,血中雌二醇增高,手术发现左侧卵巢卵泡囊肿、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二、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及以上检查可以做出诊断。胎儿、新生儿囊状卵泡和卵泡囊肿的标准,前者定为卵泡直径0.5~1cm,后者大于1cm。
卵泡囊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卵泡囊肿其发病原因涉及生理及病理两方面。囊状卵泡和卵泡囊肿的发生为:①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功能紊乱;②卵巢白膜增厚,卵泡破裂受阻;③胎儿、新生儿受胎盘分泌激素及母亲激素的影响。
二、发病机制:
1.肉眼形态:卵巢表面光滑或囊肿处隆起,单发,偶可多发。位于皮质内或其下方。囊肿直径很少超过4cm,罕有达7~8cm。囊壁薄,腔面光滑,灰白色或暗紫色,囊液水样或呈血性。
2.组织形态:囊壁由数层颗粒细胞和其外围的卵泡膜细胞组成,两者均可轻度黄素化,颗粒细胞可形成call-Exner小体。随着囊液增多,囊壁受压细胞逐渐退化,最终仅剩下一层扁平的颗粒细胞和玻璃样变的卵泡膜细胞,组织学上常诊断为单纯性囊肿。
卵泡囊肿预防
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儿童及急腹症患者。
卵泡囊肿鉴别诊断
一、鉴别:
1.囊性颗粒细胞瘤:
囊性颗粒细胞瘤由单一的颗粒细胞组成,细胞呈增生状态,核分裂象易见,与本症细胞呈退变性改变明显不同。
2.囊性妊娠黄体:
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显著黄素化,边缘保存黄色花环状结构。且由妊娠引起,与卵泡囊肿黄素化不同。
卵泡囊肿饮食保健
一、饮食宜忌:
1.宜多吃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食物:鲎、海马、鳖、龙珠茶、山楂。
2.出血宜吃羊血、螺狮、淡菜、乌贼、荠菜、藕、蘑菇、马兰头、石耳、榧子、柿饼。
3.感染宜吃鳗鱼、文蛤、水蛇、针鱼、鲤鱼、麒麟菜、芹菜、芝麻、荞麦、油菜、香椿、赤豆、绿豆。
4.烟、酒。
5.忌葱、蒜、椒、桂皮等刺激性食物。
6.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7.忌羊肉、狗肉、韭菜、胡椒等温热动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