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传染性脓疱性皮病,传染性深脓疱疹,感染性唇部皮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
- 典型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 结痂 多形红斑样皮疹 斑丘疹 脓疱
一、症状:
1.潜伏期5~6天,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中央可有脐凹,大小为2~3cm,最大可达5cm,在24~48h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病程一般为3周,也可长达5~6周,获得永久性免疫,再次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较常见,皮损数目不多,为单个或数个,好发于手指,手,前臂及面部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轻微肿痛及瘙痒外,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病人在发病后2周时,躯干部可发生一过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侧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巨大的向外生长的皮损,类似化脓性肉芽肿或恶性肿瘤,可见于免疫力低下或AD患者,偶可见病毒血症,表现为广泛的丘疹,水疱或大疱性皮损。
2.根据接触史,典型皮疹,自愈过程,一般不难诊断,如有怀疑,可将损害的痂皮或活检组织放在电镜下观察,如发现病毒包涵体可明确诊断,在组织培养上病毒生长缓慢。
一、病因:
羊痘是一种在电镜下呈编织状外观的圆柱形类痘病毒引起,是绵羊普遍发生的疾病。
羊痘病毒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在电镜下呈圆柱形,末端凸出,中央有致密的DNA核心和一宽阔的,层板状衣壳,其大小为200×300nm,能在人羊膜细胞和原始恒河猴肾细胞培养上生长,此病毒主要侵犯羊,人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未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报道,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
二、发病机制:
羊痘是一种在电镜下呈编织状外观的圆柱形类痘病毒引起,是绵羊普遍发生的疾病,主要影响羔羊,是接触感染,人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未见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道,传染后有终身免疫力,病毒接种在人获得成功,把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病毒生长。
一、预防:
1、避免接触患羊痘的绵羊和山羊,对2~3周羔羊接种羊痘活病毒疫苗可终生免疫。
2、平时做好羊群饲养管理工作,经常打扫羊圈,保持干燥清洁。
3、羊群中已发病时,立即隔离病羊并消毒羊舍,场地,用具,对未发病的羊只或邻近已受威胁的羊群可用疫苗紧急接种。
4、在实验室制备疫苗的工作人员防止自身接种。
一、鉴别:
1.挤奶员结节 接触病牛而得病,多见挤奶员,皮疹为疱疹和结节,无焦痂。
2.环状肉芽肿 丘疹结节紧密排列成环状,外观似串珠,表面光滑,多见儿童及青年,病理变化有特征性。
3.皮肤纤维肉瘤 好发躯干,特别是前胸,中年人多见,早期皮疹为斑块上多个坚硬结节,晚期易破溃并伴出血,组织切片见成纤维细胞排列成特殊的旋涡状,扇状或车轮状结构而有诊断价值。
巨大的向外生长的皮损应与化脓性肉芽肿或恶性肿瘤相鉴别。
一、饮食保健: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二、宜吃食物:
1.宜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含锌高的食物。
三、忌吃食物:
1.忌吃热燥性的食物;
2.忌吃酒精类的食物。
四、推荐食谱:
1.宜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含锌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