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劳损性腰背痛(慢性腰背肌劳损)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脊柱,腰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潮湿、寒冷条件下工作的中青年体力劳动者
- 典型症状:背痛 剧烈运动后腰痛 腰背酸痛 结节 肌肉紧张性疼痛
一、症状
1.弥漫性疼痛 患者多主诉腰背部(有时包括臀部)弥漫性疼痛,以两侧腰部、椎旁及骶嵴上更为明显。其特点是晨起时痛剧,活动数分钟或半小时后缓解,但至傍晚时似乎因活动过多疼痛又复现。休息后又好转,此与肥大性脊椎炎相似。
2.多有诱发因素 患者发病多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以体力劳动、体育锻炼、过累、受潮及受凉为多见,且于既往病史中多有类似情况发生。
3.点状压痛及皮下结节 患者多能用手指明确指出其痛点(一点或数点)。压之除局部疼痛外,尚可沿该痛点处所分布的神经纤维末梢向上传导,反射地出现该处邻近部位疼痛。皮肤较薄者,尚可在痛点处深部触及结节样硬块,大小多在5mm*5mm以下。有时亦可触及直径1cm左右的脂肪瘤样结节(多伴有放射痛)。
4.其他 包括腰痛之一般症状,其中以腰背部僵硬、活动受限及肌肉紧张等多见。
二、诊断
1.病史 除以往有腰背部外伤史外,多具有职业特点,可详细询问有无长时间使腰骶部处于屈曲状态之工作情况及其持续时间等。
2.化验 红细胞沉降率及抗O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此点可与风湿性患者相区别。
3.X线平片 多无阳性所见。
一、发病原因
多为急性腰扭伤的后遗症及累积性慢性损伤所致。
二、发病机制
其致伤机制主要是由于急性腰背部扭伤的后遗症及累积性慢性损伤所致,但如加上气温低及潮湿等因素,则更易发生。
1.急性腰背部扭伤后遗症 急性扭伤十分多见,经过治疗后95%患者虽可痊愈,但是如果早期治疗失误,未获得满意的制动与固定,则由于受损的腰背肌仍处于被牵拉状态,或是由于腰背部的频繁活动,而影响组织的正常愈合,或由于重手法推拿等操作,使刚刚愈合的纤维组织又被拉开等,均可造成这一不良后果。严重的腰背肌撕裂伤,即使早期得到合理的治疗,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后遗症,这主要是由于愈合后遗留的大面积瘢痕组织对脊柱正常活动与负荷的承受力较正常组织为差,以致易被牵拉而松弛、变性及局部缺血,并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此类病例,在治疗上要特别小心,其发生率一般不超过腰背部急性扭伤病例总数的5%。
2.累积性慢性损伤 尚不足以引起肌肉韧带撕裂的外伤,或使腰背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下的被迫体位,以汽车司机、翻砂工及坑道作业等为多见,可引起该处肌组织及某附着点处的过度牵拉,以致出现断裂前状态。此时局部出现反应性炎症,包括局部血供受阻、缺血、充血、缺氧及渗出增加等,逐渐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反复不断的慢性劳损可使这一过程日益加重,并易形成恶性循环。
3.附加因素 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可促进上述病理过程的发展,其他诸如内分泌紊乱(女性更年期为多见)、重病及严重外伤后等,均易诱发本病。
一、预防
本病的预防是全方位的,从居住条件到劳动姿势等均应考虑会否引起腰背肌劳损,并应考虑预防慢性腰背痛等的具体问题与措施。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一、不适宜食物
忌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