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腮腺恶性肿瘤(腮腺恶性瘤,腮腺恶肿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面部,口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多见
  • 典型症状:腮腺区肿大 腮腺无痛性肿块 腮腺肿大 腮颊肿胀
  腮腺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 of parotid gland)多来源于腮腺腺体或腺管上皮细胞,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和腺癌常见,占80%~90%。
典型症状:腮腺区肿大 腮腺无痛性肿块 腮腺肿大 腮颊肿胀

腮腺恶性肿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黏液表皮样癌:

绝大多数黏液表皮样癌为低度恶性,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活动,若肿瘤累及腺体以外组织则固定,并有疼痛、面瘫。2/3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年后1/3的患者有远处转移,15%发生面神经瘫痪。若诊断正确、治疗规范,其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可近于90%。10%患者则表现为高度恶性过程。低度恶性者复发率为15%,高度恶性者复发率为60%。

2.腺样囊性癌:

癌肿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2~4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其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但局部破坏性较强,常沿神经扩展是其特点,故早期即有疼痛和面瘫,甚至疼痛很长时间后方查到肿块,40%有血行转移,晚期常有肺、肝、骨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因其边界难以确定,致手术彻底切除困难,故术后甚易复发。

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

多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其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若在数月内肿物突然显著增大,质地变硬,并局部出现疼痛、麻木或面瘫时,应疑为恶变的可能。恶性混合瘤预后甚差,易向肺、骨、脑转移,且多在发生转移的1年内死亡。

4.腺癌:

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易侵犯神经组织和血行转移到肺及骨质。本病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高达67.2%,故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常见颈淋巴结转移(46.6%),故术中应同时作选择性颈淋巴廓清术。腮腺腺癌5年生存率为45%。

5.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临床表现与混合瘤相似,生长缓慢,病程长,且无症状,约有1/3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侧腮腺。肿瘤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手术切除不彻底,常导致复发,一旦复发,再根治甚困难。患者多死于肿瘤局部蔓延或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80%左右。

6.鳞状细胞癌:

呈浸润性生长,晚期表面皮肤可发生溃烂,继发感染和出血,并累及面神经而面瘫。此类肿瘤约15%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24%。

  二、诊断:

1.病史和临床表现:腮腺肿瘤患者常以发现肿块为主诉症状,除去仔细了解和分析病史发展外,应当经常想到此肿块是炎症还是肿瘤;如果是肿瘤应确定是良性或是恶性;有无可能是腺外组织的其他病变。部分恶性肿瘤并无典型恶性表现,有时病程较长,起初也无疼痛,极易误诊为良性。

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支持腮腺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二、发病机制:

1.黏液表皮样癌:是较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来自腮腺导管上皮,主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高度恶性(低分化型)与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两型。高度恶性者以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低度恶性者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但此两型尚难以严格区分,中间型细胞可向表皮样细胞或黏液细胞分化发展。肿瘤有无包膜不定,故常浸润到周围组织而无明确界限。

2.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型腺癌、圆柱瘤,是涎腺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但在腮腺并不常见。来源于腮腺上皮细胞,癌细胞主要为腺上皮细胞,似表皮的基底细胞,呈多边形,常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小梁,在团块中含有许多腺样小囊,小梁多为实性,常为肌上皮细胞所环绕。团块和小梁间被致密纤维间质所分隔成为分叶状。腺样小囊中含有黏液,在瘤细胞间的纤维组织有玻璃样变。

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多数学者认为恶性混合瘤是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病理可见一部分为良性混合瘤的结构,一部分为腺癌、鳞癌,或未分化癌的病变同时存在,两者之间可看到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移行转化的部分。恶性混合瘤呈现为基底细胞样细胞或多形细胞样细胞。癌肿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显微镜下如发现混合瘤中有微小坏死灶和出血灶,营养不良性钙化和基质骨化,玻璃样变,边缘浸润性生长,都应视为恶变的征兆。

4.腺癌:又称非特异性腺癌(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系指组织学上具有程度不等的腺性分化,但又不能划归到某种组织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可能来自闰管的储备细胞。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腺癌组织形态复杂,有未分化的多边形细胞,或高分化的圆柱形细胞,异形性较明显。癌细胞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有时腺管扩张形成微囊,其中含有黏性分泌物,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

5.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占腮腺恶性肿瘤的7.2%~19%。多发生于腮腺浅叶及尾部,局部破坏性小,为低度恶性肿瘤。肿瘤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分叶状,虽有包膜,较薄,但有的不完整,包膜内可见癌细胞浸润。癌细胞由腺泡样细胞、闰管样细胞、空泡细胞、透明细胞及非特异性腺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癌细胞较大,多角形,胞质丰富,呈颗粒状或空泡状,核圆形,很小,居中,分裂象少见。

6.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混合瘤的恶变,有时为原发于导管的鳞状细胞癌或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尚无定论。多由导管上皮鳞状细胞化生而来。为高度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瘤预防

一、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腮腺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腮腺淋巴结核和结节型gren综合征。

2.颌下凹原发性肿瘤:颌后凹出现肿块可极其酷似腮腺深叶肿瘤。典型症状有耳咽管受累的耳部症状如耳鸣、耳闷感以至听力障碍。下颌神经分布区的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开口偏向患侧或开口困难。X线下颌支侧位平片常见乙状切迹变深,喙突受压变形;鼻颏位片见患侧上颌窦受压变小,喙突变形。CT或MRI检查会有助于诊断。

3.颈椎横突过长:第1颈椎又称寰椎,其横突正位于乳突尖端至下颌角连线中点、下颌支后缘处。发育过长时可以触及。附着其上的肌筋膜常有炎症而酸疼不适。触诊硬而固定并行压痛。颇似腮腺深叶肿瘤,触诊突起及压痛均较局限。确诊办法可以用5号针头或针灸针对准痛点刺入,投照张口后前位X线平片,可见针尖正对准横突。同时作B超检查以除外腮腺内占位性病变。

4.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腮腺为好发部位,临床特点是95%以上为男性,青年或中年人。腮腺区有单发或多发结节,有消长史并伴局部或胫前部皮肤瘙痒。末梢血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高达1000/mm3以上,具诊断价值。本病一般对放射线敏感,小量照射即可治愈。

5.转移性肿瘤:头皮、眉额、眼部及鼻咽部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腮腺内淋巴结。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临床时有所见。锁骨以下脏器如肺、肝癌转移至此亦偶有所见并为首发灶。对腮腺下极深面肿块例行鼻咽部检查是必要的。

腮腺恶性肿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多喝蘑菇汤、酸奶。

2.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

3.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

4.不吃辛辣、刺激、陈旧变质、油腻的食物。

5.忌烟、忌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面瘫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