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皮样囊肿(皮样瘤,皮样肿瘤,脑内皮样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面部,口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属先天性疾患,多见于婴儿。
  • 典型症状:囊性肿块 持续性疼痛 囊肿 腰背部有皮毛窦 骶部可有皮赘,形成尾巴
  皮样囊肿属先天性疾患,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颅内先天性良性肿瘤。是错构瘤的一种,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
典型症状:囊性肿块 持续性疼痛 囊肿 腰背部有皮毛窦 骶部可有皮赘,形成尾巴

一、症状

1.病程 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多在1年至数年之间,自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约为8年。

2.多发性 多发性皮样囊肿已有报道,以颅内和椎管内同时发生为多见。并有家族性发病。

3.伴发畸形 皮样囊肿可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颈枕区颅骨畸形、颅骨裂、脊柱裂、内脏转位等。

4.症状与体征 多数病人以颅内压增高为常见症状,位于颅后窝者可有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眼球震颤等小脑损害症状。位于鞍区者可出现视力、视野障碍,其他症状有癫痫、偏瘫等。皮样囊肿常伴有皮瘘,这是皮样囊肿的重要临床特点。皮瘘的瘘管可以是开放性,也可是闭锁性,或仅有一纤维束带。皮瘘多位于中线部位,偶发生在侧位。颅内皮样囊肿以枕部皮瘘最常见,其次为顶部、额鼻部。

皮样囊肿所在部位较深,不与表层的皮肤相粘连,质柔而韧,有较大张力,其基底部常和深部组织如筋膜或骨膜等粘连而不可移动,并可因其长期压迫,在局部骨面上形成压迹。脂肪瘤呈扁平分叶状,位于皮下,用手指沿肿物两侧相向推挤局部皮肤,可出现橘皮样征。

根据发病年龄及临床特点,尤其是伴有皮瘘者,可做出诊断,无皮瘘者可借助放射学检查进行定位诊断,但术前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一、病因

皮样囊肿属先天性疾患。病因不明。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的胚胎上皮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3~5周)在神经沟封闭时将部分皮肤组织带入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颅内皮样囊肿2/3发生在颅后窝,尤其是小脑中线部位,亦可发生在第四脑室、枕部的硬膜下或硬脑膜外,其次是脑桥、额叶下面,其他部位有垂体区、松果体区等。丁育基(1980)报道的10例皮样囊肿,小脑蚓部3例,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各2例,颅中窝、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后部各1例。罗世祺(1992)报道的9例小儿皮样囊肿,第三脑室后部、小脑蚓部、颅后窝硬膜内外各2例,颞部硬膜外、第四脑室、小脑半球各1例。

皮样囊肿一般呈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囊壁较厚,边界清楚,偶与脑组织有牢固的粘连。少数有钙化,囊内含有油脂样物质,呈淡黄色或灰黄色,黏稠半固体状态,其中可有毛发,牙齿罕见。囊壁外层为少量的纤维组织,不仅有表皮而且有真皮及其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件,瘤壁中偶可见到软骨和骨组织。

1,预防:

此病属于先天性疾病,只需预防手术切除过程中出现的残留,避免复发。

一、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表皮样囊肿、颅咽管瘤、畸胎瘤、脂肪瘤、其他囊肿等相鉴别。

1,外阴表皮样囊肿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丹参、赤芍各15克,生蒲黄、五灵脂、夏枯草各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5克,水煎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2)皮硝50克,研粗末,敷于腹壁。适用:软坚散结。用于子宫前壁肌瘤、腹壁较薄者。

3)当归尾20克,白芷、桂枝、小茴香各15克,野艾叶30克。研粗末,置纱布袋内,置腹壁肌瘤处,上加热水袋,每次30分钟热敷。适用:化瘀散结。

2,外阴表皮样囊肿吃那些对身体

皮肤囊肿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