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淋巴,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恶心与呕吐 丘疹 发烧 斑丘疹
一、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到10天,此后皮疹、局部淋巴结肿大(约2周后)相继出现。猫抓病的整个病程多在4个月以内,但健康携带者可带菌数月至数年甚至几十年。
1.局部症状 大多数患者自抓伤后约3~10天会出现原发性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斑丘疹、结节性红斑、环形红斑、疱疹、瘀斑、脓疱、结痂、荨麻疹等。多见于手足、前臂、小腿及颜面等处,一般持续约1~3周,个别可在1~2个月后才愈合。皮肤上仅可见纤细的、白色的纤维性瘢痕或结痂。在1~2个月中陆续会发生血管瘤病变,表现为0.5~2.0cm大小的皮肤小结节,可持续数月。
2.淋巴结症状 皮肤伤口愈合后继而出现淋巴结出现肿大,先是近端皮肤淋巴结肿大,依次见于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及耳部等处。大小约1~8cm,质中等硬度,边缘不整,与周围组织粘连,有压痛,少数化脓。有自限性。
3.全身症状 主要表现有低热、头痛、寒战、全身乏力、不适、厌食、恶心或呕吐等。
4.眼部症状 猫抓病的眼部病变较少见,多发于儿童患者。以结膜炎、脉络膜炎、葡萄膜炎为主。常见的有:(1)帕里诺眼-腺综合征(Parinaud’s oculoglandular syndrome,POGS) 不典型猫抓病的最常见形式。眼肉芽肿或耳前淋巴结病引起腮腺区域肿胀伴结合膜炎,出现结膜红肿、充血和有分泌物;(2)勒伯尔星状视网膜病(Leber stellate retinopathy) 出现视网膜血管炎、视力减退、视盘肿胀、星状斑形成,1~3月内视力恢复。
5.其他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 发生率较低,约2%。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神经根炎、视神经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等。(2)肝脏、脾脏症状 肉芽肿,腹部超声或CT扫描肝脏和(或)脾脏可见多个低回声、低密度区。
本病可根据患者猫狗接触、抓咬史,染色法、皮肤试验、血清试验检测出汉赛巴通体即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汉赛巴通体为纤细、多形态的棒状小杆菌,约(0.3~1.0)μm×(0.6~3.0)μm大小,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是一种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汉赛巴通体存在于猫的口咽部,跳蚤是猫群的传播媒介。人通过猫的抓伤、咬伤或人与猫密切接触而转移到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二、发病机制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源播散,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汉赛巴通体随猫蚤的粪便侵入人体破损的皮肤,继而感染淋巴结,汉赛巴通体的某些成分使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
三、病理生理
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肉芽肿样和化脓,包括淋巴结肉芽肿、淋巴结被膜增厚、淋巴结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结脓肿。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理反应则是血管增生。感染早期可通过电镜检查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发现多形性病原体。
定期给宠物猫体检、修剪爪甲、灭虱、灭蚤。猫、犬的排泄物要妥善处理,以免污染水源。不饲养或玩弄猫、犬等宠物。接触宠物后要及时洗手,被猫等动物抓伤后立即用碘酒或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消毒处理,并定期观察局部淋巴结。出现较明显的症状是应及时就医。
本病应与淋巴瘤、结核病、兔热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及艾滋病等相鉴别。猫抓病与上述疾病都比较容易区别。一方面通过病人病史如猫抓、咬史和皮肤损害、淋巴结肿大进行鉴别;另一方面最有效地鉴别方法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进行鉴别,淋巴瘤常由病毒引起,结核菌引起结核病,兔热病的病原是土拉菌,沙眼衣原体感染是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病因,艾滋病式感染HIV病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