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急性乙肝(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
  • 多发人群:中年多发
  • 典型症状:发烧 球蛋白异常 厌食 怕冷 肝功能受损
  我国HBV感染者为数众多,临床乙型肝炎病人要确定其为急性或慢性需作全面分析。少数急性病例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进展迅猛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另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目前乙型肝炎虽是我国最重要的肝炎,但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急性乙型肝炎已远较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少,临床初步诊断的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是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的急性活动。因此急性乙型肝炎已不很多见。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典型症状:发烧 球蛋白异常 厌食 怕冷 肝功能受损

急性乙肝症状诊断

   一、分类症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急性乙肝无既往HBsAg阳性病史,ALT升高幅度常在500U/L以上,肝组织学改变以小叶内炎症和肝细胞变性为主,且均匀分布。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A 急性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

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大约在发病后1周,发热消退,尿黄似浓茶,巩膜、皮肤黄染,1~2周内黄疸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血清胆红素在17.1μmol/L以上者,可诊断为黄疸型。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

B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型

一般较轻,病程较短,易忽略,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和肝区疼,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亚临床型),可有肝大。

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

急性乙肝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

2.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

3.在HBV感染者的血清中存在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和Dane颗粒3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前二者分别为过剩的HBV外壳蛋白和不完整或空心的颗粒,无传染性;而Dane颗粒在肝细胞中复制,具有传染性。HBV可在人肾和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中生长,可从上述组织培养液中检出HBcAg,并引起细胞病变。

二、发病机制

急性轻型病毒性肝炎:表现为肝大充血,肝组织有轻度或中度炎症浸润,肝实质的病变主要是肝细胞水样变性,伴肝细胞的嗜酸性坏死或点、灶状坏死。可有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淤胆等。

急性乙肝预防

一、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对于乙型肝炎病人可不定隔离日期,对于住院病例,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应定期随访。

(2)对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及保育人员,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急性期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持续正常,HBsAg转阴者,可恢复原工作。

(2)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

疑似病例未确诊前,应暂停原工作。按国家规定要求,严格筛选献血员。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3.易感人群保护

 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高效安全,可按0、1、6月程序,三角肌肌注。对于血液透析病人和其他免疫损害者应加大接种剂量或次数。

急性乙肝鉴别诊断

急性乙肝时IgM抗-HBc常呈现高滴度水平,慢性则为低滴度阳性或阴性。正确判断乙肝的急性或慢性对于了解其预后、分析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多见为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黄热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柯萨奇病毒B群均可引起肝脏损害及类似肝炎的表现,但各有其相应临床特点,血清病原学检查可资鉴别。

2.其他肝胆疾病:如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乙醇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中毒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及胆石症等病均需鉴别。

3.能引起ALT升高及肝脾大的疾病及药物:如伤寒、斑疹伤寒、疟疾、中华支睾吸虫病、布鲁氏分枝杆菌病、慢性血吸虫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肝淀粉样变性和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等及药物性肝损害。

4.细菌感染引起的肝损害:如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肺结核、胸膜炎、肝结核及肝脓肿等。

5.各种因素引起的淤血肝:如心肌梗死、心肌炎、马方综合征、心力衰竭及布-加综合征所致之淤血肝。

6.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胆囊炎及一些肠寄生虫等可引起ALT轻度升高,亦应注意鉴别。

急性乙肝饮食保健

       一、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茵陈粥

茵陈,加水,取汁,入粳米,加水,煮至米烂汤稠,加白糖少许,稍煮一沸即可。每日2-3次,7-10天为1疗程。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出现身目俱黄,尿黄如浓茶,恶心、乏力,舌红苔黄腻患者。

2.田基黄煲鸡蛋

田基黄,鸡蛋,同煲,饮汤吃蛋。治疗急、慢性肝炎。

3.苡仁绿豆粥

薏苡仁,绿豆,粳米,洗净,加水,文火煮1小时后食用。本方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用于急、慢性肝炎脾虚兼湿热者。

4.醋梨

雪梨,洗净切片,泡入米醋中,放置4小时,口服,每日3次,每次5片,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5.金针猪肉汤

金针菜、瘦猪肉,加适量水煮,吃肉、菜,喝汤,每日2次,每次1料,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6.柳叶葶荠汤

柳树叶、荸荠,加水微火煮1小时,吃荸荠喝汤(当茶喝),每日2次,每次1料,治急性肝炎。

7.酸枣汤

将酸枣50克,加水500克,文火煎1小时,加白糖适量。每日服1次,随量饮。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转氨酶高、心烦不安患者。

8.消炎利胆茶

将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加水1000克,煎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日3次,每次250克。利尿利胆,清热消炎,健胃利胆。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适宜食物

1、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包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2、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

3、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4、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三、不适宜食物

1.禁忌酗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醛,它们对于肝脏都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乙肝患者本身肝细胞已有损害,加上饮酒更加是雪上加霜,促使病情加重,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变。

2.禁忌饮食过量,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过多的吃肉类和糖类,会使多余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转化为脂肪而储藏,其中肝脏也是重要储藏点,天长日久,身体肥胖,势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脏负担加重,促使乙肝恶化。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体重,少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等。

3、慎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