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性胃炎(老年慢性胃炎)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胃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吸烟、饮酒老年患者
- 典型症状:头晕 乏力 消瘦 食欲不振 口淡黏腻
一、症状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最多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以进餐后症状较重,和无明显规律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见于进食冷,硬,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时可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头晕,乏力,消瘦,贫血,可出现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如慢性胃炎合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黑便一般在3~4天后停止,如长期出血可引发贫血,其中A型胃炎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贫血,乏力,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较重,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与黏膜的病理变化往往不一致,不能反应病情的真实情况要做一系列的临床检查,明确病情。
1.临床体征
慢性胃炎的体征不典型,部分患者在查体时有上腹部压痛感,如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体征较明显,特别是不能从体征上判断胃炎轻重,可作为与其他疾病鉴别一个方面。
2.分类
早在1728年Stahl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20世纪中期Schindler按胃镜形态学观察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炎和伴随其他疾病的胃炎,所谓肥厚性胃炎,过去由胃镜诊断者多未能由活检病理证实,因而目前该名词已废弃不用,Wood又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胃萎缩,纤维胃镜问世以来对胃炎的研究更加深入,1973年Whitehead从病理角度,按部位,程度,活动性及有无肠腺化生进行分类,1973年Strickland等主张以病变部位结合血清壁细胞抗体的检测结果作为依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胃体炎,壁细胞抗体阳性)和B型(胃窦炎,壁细胞抗体阴性),1982年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将其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1990年Misiewice等根据内镜所见与活检病理结合又提出了悉尼系统分类法,由此可见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繁多,至今仍未统一,下面仅就Strickland分类法及悉尼系统分类法作一简介(表2)。
二、诊断
1990年,Misiewice和Tytgat在悉尼召开的第9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提出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胃炎,而以病因学和相关因素为前缀,形态学描述为后缀,并对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及HP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的描述为主,并区分病变程度,确立了7种内镜下的胃炎诊断,此分类把病因,相关病原,组织学及内镜均纳入诊断,不再将慢性胃炎分成萎缩性和浅表性,而将腺体萎缩视为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之一,使诊断更为全面完整,也有利于临床及病理研究的标准化,但是,悉尼分类未将不典型增生这一癌前病变列入,且临床上准确的病因诊断亦难做到,因而尚有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表3)。
慢性胃炎诊断的首选方法是内镜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完整的诊断应包括:①病因诊断;②内镜诊断;③组织学诊断;④病理生理诊断,如泌酸功能,胃运动功能,幽门螺杆菌等。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很高,其一是因为引起胃黏膜炎症的病因很多,许多因素人们难以完全避免;其二医师对胃黏膜炎症的内镜和组织学改变认识不够,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内镜所到之处均有炎症,凡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即是炎症,本章在组织学和内镜表现中简单界定了正常胃黏膜,尚需以后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需要建立不同年龄组正常胃黏膜标准。
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很多消化道疾病均可出现,需鉴别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早期胃癌,胆囊炎,胆囊结石等,非糜烂性胃炎属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范畴,分为反流样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样型,特发型等。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3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HP)感染HP呈螺旋形状,具有鞭毛结构,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与胃炎的活动与否有关,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HP检出率较高,可达90%,而非活动性病变者较低,不同部位的胃黏膜HP的检出率亦不完全相同,胃窦部的检出率高于胃体部,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关系,无症状的慢性胃炎的HP检出率可高达35%~72%,而有明显慢性胃炎症状患者,HP检出率不一定很高,因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较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胃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HP感染的程度轻重有关,胃黏膜的炎症轻重与HP感染的数量有关,HP对胃黏膜作用机理包括几个方面:①HP呈螺旋形状,具有鞭毛结构,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活动,并与黏膜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黏膜。
②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酸及代谢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可破坏胃黏膜。
③细胞毒素可致细胞空泡变性。
④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HP感染后还可使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大量中性粒细胞炎症性浸润形成腺窝脓肿,引起胃黏膜慢性症改变。
2、免疫性因素(20%)
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常能检测出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两者均为自身抗体,在伴有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检出率相当高。
(1)PCA抗体:
PCA存在于血液和胃液中,血清中PCA主要为IgG或IgA,其抗原存在于壁细胞分泌小管的微绒毛膜上,PCA具细胞特异性,仅与壁细胞反应,而无种属特异性,在恶性贫血患者中P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在不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P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在不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PCA的阳性率在20%~60%之间,但国内报道检出率较低,全胃切除后4~6个月血清PCA滴度下降甚至消失,PCA在少数健康人亦能检出,20岁以下者其阳性率2%,60岁以上者可达16%,此外,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CA阳性率为20%~30%。
(2)IFA:
血清中IFA属IgG,IFA可分为“阻断”抗体(Ⅰ型)和“结合”抗体(Ⅱ型),Ⅰ型抗体能与内因子结合后能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形成复合物,以致维生素B12不能吸收,后者与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结合而阻断它们在回肠壁中的吸收,在恶性贫血患者中Ⅰ型IFA的阳性率53%,Ⅱ型IFA的阳性率约30%,IFA存在于患者血清和胃液中,但以胃液中的抗体作用较强,血中抗体作用较弱,血中IFA的存在并不能决定有无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IFA具有特异性通常仅见于胃萎缩伴恶性贫血者。
(3)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
患者一般认为B型萎缩性胃炎与免疫因素关系不大,但1979年Vandelli,等发现部分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存在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是针对胃泌素细胞质的自身抗体,在106例患者中8例阳性,而35例A型萎缩性胃炎中及51例恶性贫血全部阴性,目前GCA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仍需更多研究资料证实。
(4)十二指肠反流幽门:
括约肌功能失调可使十二指肠液反流,而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汁,肠液和胰液,改变胃黏膜的酸性环境,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易受胃液胃蛋白酶的损害作用,胆盐可减低胃黏膜屏障对离子的通透功能,胆盐在胃窦部可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H 通过损伤的黏膜屏障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炎症变化,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于胃窦部。
(5)细菌和病毒感染:
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炎症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胃炎,口腔及鼻窦感病灶的细菌和毒素可吞入胃内长期刺激形成慢性炎症。
(6)饮食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食辛辣食物,粗糙食物,长期慢性刺激,长期服用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均能引起慢性胃炎。
(7)其他因素:
老年人易发生慢性萎缩胃炎,甚至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老年性改变,这可能与胃黏膜一定程度退行性变,供血不足所致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以及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因素有关,此外,胃黏膜的营养因子,如促胃液素,表皮生长因子的减少等也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之一,慢性疾病,右心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以及尿毒症等疾病也使胃黏膜易于受损。
病理: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3、慢性浅表性胃炎(20%
浅表性胃炎的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则完整无损,炎症细胞主要是腺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性细胞,固有膜常见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出血,胃腺体无破坏及腺体数减少,可有黏膜糜烂,黏液积聚,固有膜充血水肿,甚至灶性出血,表层上皮细胞变扁平,其排列常不规则,按炎症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轻度,中度和重度,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黏膜的上1/3者为轻度,炎症细胞超过黏膜的1/3但不超过全层的2/3者为中度,炎症细胞浸润达全层者为重度。
4、慢性萎缩性胃炎(1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变外,病损还累及腺体,腺体萎缩,数目减少,黏膜肌常见增厚,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中,常见有幽门腺化生(假幽门腺)和肠腺化生,胃体部和胃底部黏膜的腺体含有壁细胞和主细胞,一旦此类细胞消失,腺体成为黏液腺而与幽门腺体相似,则称为幽门腺化生,在慢性胃炎中,肠腺化生也十分常见,慢性浅表胃炎时,黏膜浅表层可出现肠上皮化生,而在萎缩时,则可能所有胃黏膜的腺体均为肠腺化生所取代,肠上皮化生常始自胃小凹顶部,向上发展可延及表层上皮,向下移行可达腺体的深部,起初可为灶性,随着病变进展,肠腺化生可连接成片。
肠上皮化生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前者如现小肠黏膜的吸收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后者含有酸性黏液,根据肠化上皮细胞形态和所含黏液及酶的组成化学特性,将肠化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类,完全型肠化含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Pameth细胞,海藻糖酶,亮氨酸氨肽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染色均为阳性,杯状细胞中不含硫酸黏液,但含氧乙酰化涎酸黏液(o-acetyl sialomucin)和硫酸黏液,如同大肠黏膜上皮,故又称大肠型肠化,大肠型肠化与胃癌发生有关,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慢性萎缩胃炎的萎缩程度也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胃黏膜厚度正常,仅有个别或局灶的腺体萎缩,腺体减少不超过原有的1/3,中度:胃黏膜变薄,腺体排列紊乱,因有膜内结缔组织增多,黏膜肌增厚,腺体减少半数左右,重度:胃黏膜明显变薄,腺体减少超过半数,黏膜肌明显增厚。
在萎缩性病变中,如伴有腺体颈部或肠化上皮过度增生,则在胃黏膜表面形成颗粒样病变,称为萎缩增生性胃炎。
老年人慢性胃炎预防
慢性胃炎是可以预防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一级预防: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咽、喉、口腔病灶细菌或病毒侵入胃内,引起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不过量的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少吃泡菜及过烫、过硬、粗糙的食物,少食辛辣的食物,不过度吸烟,如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需餐后服用,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注意饮食中的营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二级预防:对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早饱、食欲减退、贫血、消瘦、舌炎、舌萎缩、腹泻症状者进行早期胃镜检查。做好早期诊断,早期及时根治病因,对经治疗症状好转的病人定期复查。
三级预防: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做到积极治疗,消除病因的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有肠上皮化生的病人定期做胃镜活检,早期发现癌前期病变,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社区干预:在老年人的预防上,应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对社区内居住的老年人定期走访,发现有消化道症状、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贫血、腹胀、周身无力的老年人,给予及时早期检查。同时搞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如:老年人生活注意事项、饮食卫生常识,去除不良生活习惯,做到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组织老年人参加集体文化活动。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老年人慢性胃炎鉴别
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很多消化道疾病均可出现,需鉴别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早期胃癌、胆囊炎、胆囊结石等。非糜烂性胃炎属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范畴,分为反流样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样型、特发型等。
老年人慢性胃炎饮食
(1)饮食卫生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食卫生,因老年人胃炎的特点多是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相对减少功能减退。胃液对饮食中的细菌、病毒的杀伤作用减弱,以至于家庭共同进餐者中老年人发生急胃炎较多,而年轻人较少,所以老年人进食凉菜、生菜、生拌鱼、虾类食物时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另一方面,老年人进餐应讲究,进餐的时间应充足。细嚼慢咽,禁忌暴饮暴食。无体力活动时应每餐八分饱,有助于消化。餐后适当的体位也是餐后消化的关键。如餐后适量的轻活动、散步、养鱼、养花,有助于胃的排空及肠道功能运动,要比餐后长时间的坐卧大有益处。
(2)饮食营养
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中,饮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当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使我们民族繁衍昌盛。中国有句话叫做,药补不如食补。同时可以根据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调整饮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50岁以后人的形态和功能出现某些衰退现象,如:腺体分泌减少,新陈代谢缓慢,抗力降低,感觉功能减退,唾液分泌减少,牙齿松动脱落。胃酸分泌减少,胆汁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功能降低,基础代谢率降低10%~15%,60岁以上可减少20%,70岁以上可减少30%,多食可发胖,但也不能限制饮食防止发胖。
营养成分的合理需要是健康的保证。由于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每天活动量少,进食量相对减少,但蛋白质不能减少,应保证给每千克体重1.2~1.5g。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供应能维持氮平衡。故应补充优质蛋白质,但也不宜过多,以免增加肾脏负担。碳水化合物的供给相应的减少,除淀粉外,应以果糖为主。因果糖在体内变成脂肪的可能性较糖为少,脂肪应以植物脂肪为主。可占热量的20%~25%
维生素在调解和控制代谢,推迟衰老维持机体功能上非常重要。维生素D功能上非常重要。如维生素A能促进免疫的耐受性。维生素D能促进正常粒细胞诱导分化,增加T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可防止骨质疏松症。维生素E是自由基清除剂。有抗衰老作用。维生素B6缺乏时,易患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维生素A、维生素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是生物膜上自由基清除剂。
具体讲就是:①控制摄入量,维持体重。②控制脂肪摄入量,脂肪占总能量的20%~30%。③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为主,荤素合理搭配。提倡多吃奶类、豆类和鱼类蛋白。④碳水化合物以淀粉为主。⑤多食新鲜水果蔬菜。⑥保证微量元素的摄入,如钙铁锌的补充。食盐<6g/d。⑦多样化饮食。⑧少食多餐。⑨不吸烟、不饮酒。⑩情绪乐观,合理的饮食才是健康的保证。
慢性胃炎还可以通过饮食调养,下面介绍几种方法:①佛手粥:佛手20g、白米100g,佛手先煎汤去渣,粥煮成后加冰糖适量并入佛手汤。稍煮片刻,即可服用。适用于肝气犯胃型。②参芪红枣煲猪肚:猪肚250g,洗净后切块,党参、黄芪各15g,大枣5枚,煲汤,食猪肚。适用于脾胃气虚。③百合莲子糯米粥:百合30g,莲子20g,糯米100g。共煮粥。粥成加红糖适量。再煮片刻即食用。适用于胃阴亏虚型。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其特点为胃酸分泌低,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分解食物助消化,还能帮助铁、维生素B12的吸收。饮食中多吃一些山楂、苹果,有助于胃酸分泌,提高胃酸浓度,有助于消化,对无明显症状的萎缩性胃炎,还可以食适量的辣性食物以增加胃的血流供应,促进胃的正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