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脊柱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青少年人群
- 典型症状:脊柱后突 椎管大小变化 脊柱弯曲 脊髓马尾受累 脊柱的成角畸形
一、症状
从外形上,侧弯可以产生背部隆起畸形,产生“剃刀背”畸形,有的甚至产生“漏斗胸”或“鸡胸”畸形,同时合并这种背部畸形,可以伴随双侧肩关节不平衡或者骨盆不平衡,以及双下肢不等长,可以引起患者明显局部畸形,身高减少,胸腔和腹腔容量的减少,甚至造成神经功能,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的损害等;同时对于脊柱骨结构本身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伴发脑脊膜膨出,隐形脊柱裂等神经发育异常的表现。此外,先天性脊柱侧凸还可能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气管-食管瘘,多囊肾等多脏器异常的表现。
二、诊断
首次就诊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母亲妊娠情况,生产情况,妊娠头三个月有无潜在致胎儿畸形的影响。家族中同胞兄弟姐妹有无同样患者,有无糖尿病患者。对脊柱侧凸出现的年龄,弯曲进展情况,有无接受过治疗及何种方式的治疗。现在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如易疲劳,运动后气短、呼吸困难、心悸、下肢麻木,走路不便,大小便困难等应予以详细询问。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毫无症状,特别在好发的青春期少女,胸背不易裸露,畸形常被忽略。故群体普查,认真查体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脊柱侧凸疾病
脊柱侧凸是一种症状,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脊柱侧凸,各有特点。为使治疗有效,应该分清种类,有针对性治疗。
脊柱侧凸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功能性或器质性两种,或称非结构性和结构性者。
(一)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1.姿势性侧弯;
2.腰腿疼痛,如椎间盘突出症、肿瘤;
3.双下肢不等长引起;
4.髋关节挛缩引起;
5.炎症刺激(如阑尾炎);
6.癔症性侧弯。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暂时性侧弯,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复正常,但长期存在者,也可发展成结构性侧凸。一般这种病人在平卧时侧凸常可自行消失,拍摄X线片,脊柱骨均为正常。
(二)结构性脊柱侧凸
1.特发性
最常见,占总数的75%-85%,发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称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可分成三类。
(1)婴儿型(0~3岁) ①自然治愈型;②进行型。
(2)少年型(4~10岁)。
(3)青少年型(>10岁~骨骼发育成熟之间)。
上述三型中又以青少年型最为常见。
2.先天性
(1)形成不良型 ①先天性半椎体;②先天性楔形椎。
(2)分节不良型。
(3)混合型,同时合并上述两种类型。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脊柱在胚胎时期出现脊椎的分节不完全、一侧有骨桥或者一侧椎体发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两种因素,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凸。往往同时合并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线片上即可发现脊椎发育畸形。
3.神经肌肉性
可分为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方面的疾病导致肌力不平衡,特别是脊柱旁肌左右不对称所造成的侧凸。常见的原因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肌萎缩症等。
4.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
5.间质病变所致脊柱侧凸
如马方综合征、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等。
6.后天获得性脊柱侧凸
如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结核、脓胸及胸廓成形术等胸部手术引起的脊柱侧凸。
7.其他原因
如代谢性、营养性或内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以预防为主
学龄儿童应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背肌,腹肌、髂肌及肩部肌肉锻炼,轻者自行矫正,不需治疗。对于一些由于先天性因素引起的脊柱侧凸,目前则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
脊柱侧凸与先天性畸形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先天性髋脱位相鉴别。先天性髋脱位者多有外展受限,套叠试验阳性。而本病髋外展活动增加,Ober试验阳性等,容易与先天性髋脱位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