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巴雷特食管(巴雷特氏食管,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皮肤,食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男性
  • 典型症状:便血 烧心 胸骨后疼痛 反酸 吞咽困难
  食管下端有不正常的柱状上皮覆盖,称之为Barrett食管。普遍认为是获得性,并与反流性食管炎密切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异位柱状上皮残留于食管可在食管任何部位发生。
典型症状:便血 烧心 胸骨后疼痛 反酸 吞咽困难

一、症状

Barrett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当出现食管狭窄时,突出的症状为咽下困难,吞咽困难的原因是:①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狭窄;②慢性食管炎所致管壁纤维化,食管蠕动功能减退;③食管急性炎症引起的食管痉挛;④发生于柱状上皮的食管腺癌造成的管腔梗阻。有些病人早期有烧心症状,经一段长时间的无症状期,直至并发症发生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刺激不如鳞状上皮敏感。Barrett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铁性贫血。少数穿孔或侵入胸膜腔引起瘘管或进入其他邻近器官出现症状。

二、诊断

Barrett食管的临床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食管测压、pH监测、内镜及活检,其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为内镜及活检。

一、发病原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两者之间的转化目前还是个谜。但无论怎样说,胃-食管反流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此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以及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也与Barrett食管的发病有关。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1.先天性学说 

从胚胎学角度来讲,人体胚胎发育至3~34mm时(4个月以前),原始前肠(食管的前身)黏膜被覆柱状上皮。发育至130~160mm(18~20周)时,鳞状上皮开始替代柱状上皮,这种变化由食管的中央开始并逐渐向胃和口腔两端发展,至出生前全部完成。这种延伸如受到任何阻碍,都可能导致食管下段于出生后仍然被覆柱状上皮及食管上段残留柱状上皮细胞。基于这种理论,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一项尸检结果证实,在死产婴儿的食管就发现有柱状上皮。Borrie等提出,Barrett食管的发病高峰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组(0~10岁),另一个是成人组(40岁以上),因此提出儿童组的发病原因是先天性的。此外,一项病理研究报道,在Barrett食管未发现后天学说所提到的慢性炎症和组织纤维化。

2.获得性学说

 目前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还发现,一些外科手术后,如食管肌层切开术、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术以及胃食管侧侧吻合等手术后均可发生Barrett食管。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完整性,造成胃酸和胆汁反流或食管及胃排空障碍。此外,也有报道化疗药物可使食管黏膜损伤,导致Barrett食管。

动物模型在研究Barrett食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就有学者试图建立Barrett食管的动物模型,但未获成功。Bremner和Gillen等分别在先前的动物模型基础上,增加了长期高酸反流的条件,成功地建立了Barrett食管的动物模型,这一成果有力地支持Barrett食管的获得性学说。此后又有一些不同的动物模型相继出现。

二、发病机制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①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②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③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BE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柱状上皮从胃向上延伸到食管下段1/3~1/2,多限于食管下段6cm以内,而黏膜下层及肌层结构正常,其柱状上皮有3种组织学类型:

  1.胃底腺型

类似胃底胃体上皮,含有小凹和黏液腺,具有主细胞及壁细胞,能够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但与正常黏膜相比,这些腺体稀少且短小。

2.胃贲门交界型

以贲门黏液腺为特征,表面有小凹和绒毛,小凹及腺体表面由分泌黏液的细胞所覆盖,其中缺乏主细胞和壁细胞。

3.特殊型柱状上皮

类似于小肠上皮,表面有绒毛及陷窝,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与正常小肠吸收细胞不同,无明确的刷状缘,胞浆顶端含有糖蛋白分泌颗粒,不具备脂肪吸收功能,因此相当于不全性肠化生上皮,此型最常见。

Barrett食管可形成溃疡,称为Barrett溃疡,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溃疡较深陷,故容易穿孔。如溃疡穿透食管壁,可并发胸膜和纵隔化脓感染或纵隔组织纤维化和周围淋巴结炎。

巴雷特食管预防

   1、改变生活方式是与防泛酸烧心的最好办法尽量少吃高脂肪餐巧克力咖啡糖果红薯土豆芋头;严格戒烟和停止饮酒;少吃多餐餐后不宜马上躺下睡前2---3小时最好不要进食;如果晚上容易反酸最好在睡眠时把床头抬高10---20厘米都会有帮助的另外我们认为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也十分大像焦虑抑郁都会让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紧张的时候注意缓解压力也同样重要。

2、术前准备: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矫正水、电解质失调,按全麻要求作坟前准备,有肺部疾病者术前用抗生素控制炎症2周后才考虑手术。病人取平仰位,脊椎垫高,在全麻下手术。

巴雷特食管鉴别诊断

Barrett食管有时需与早期溃疡型胃癌相鉴别。

巴雷特食管饮食

1、巴雷特食管食疗方

①山药红枣薏米粥山药30克,红枣10枚,薏米20克,糯米30克,姜少许,红塘按个人口味添加;②十谷粥这种十谷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用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麦、荞麦、茨实、燕麦、莲子,红米、薏米混合而成,各种这十种谷物合起来有一百多种对身体非常有益的营养素,特别是维他命B、C、A、E、K、D,及多种矿物质,还有难得的微量元素、酵素,抗氧化物等等。

2、巴雷特食管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常给乳类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如果可能的话,应鼓励病人进食细软无刺激饮食如细面条、藕粉、稀饭、面汤、鸡蛋糕等。

3、巴雷特食管最好不要吃什么食物?

1.应避免吃过酸、过甜的食物,并于每餐后饮水以冲洗食管,还应注意餐后病人应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晚餐和入睡的间隔时间要长。

2.粗糙、辛辣、过硬和过热的食物,如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芹菜、韭菜等),含辣椒、芥末多的调味品,以及油炸、油煎的食品等,对食管粘膜都是有刺激的。

3.过多的食用这些食物,会加重和促进溃疡及溃疡并发症的出现;因此不宜食用。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营养,不必过分限制饮食的种类;软食、少量、多餐。烟、酒精、浓茶、咖啡等可影响溃疡的愈合,所以应加以限。

反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