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管炎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胆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年多见
- 典型症状:肚子疼 胀痛 高热 胆汁排泄受阻 胆心综合征
一、症状
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和胀痛,有时或呈绞痛发作。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上腹疼痛。一般很少有发热和黄疸。腹部体征也不明显,可仅有上腹轻压痛,胆囊不肿大。如发生急性发作,则出现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等三联征的临床表现。
一、病因
慢性非特异性感染(25%):
认为此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在感染性肠病时,肠内细菌从门静脉侵入胆道系统,形成慢性炎症,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使胆管壁缩窄。
自身免疫性疾病(30%):
此病除常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外,有的还伴发节段性肠炎、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Riedls甲状腺炎)和腹膜后纤维炎性硬化症等疾病。病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常高于正常人,这些物质沉淀于组织时,可引起局部炎症。Badenheimer测 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不论是否伴发溃疡性结肠炎,他们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血清中的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支持了这些病人的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的看法。但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治疗,虽能改善症状,却没有改善胆管的病理变化,也不能改变病人的病程。所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免疫因素是否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癌前病变和其他因素(15%):
临床上慢性胆管炎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诊,最后确诊。认为该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胆管癌,或者认为该病会转化为胆管癌。该病与先天性因素、类圆线虫感染、酒精中毒、石胆酸等因素有关。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发生;当炎症出现时,及时应用有效的抗菌素;
(2)合理调配食谱,不宜过多食用含动物脂肪类食物,如肥肉和动物油等;
(3)当有肠虫(主要为蛔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足,蛔虫活跃易钻入胆道,造成阻塞,引起胆囊炎。
在婴儿期主要应与胆道闭锁和各种类型的肝炎相鉴别,依靠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在年长儿应与慢性肝炎相鉴别。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