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淋巴,肠系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颈部淋巴结肿大 腹痛伴腹泻 下腹部反跳痛 腹肌紧张 右下腹痛
一、症状
1.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临床有发热,腹痛,呕吐等表现。
2.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
3.腹部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4.超声检查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5.诊断本病需与急性阑尾炎,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等急腹症相鉴别。
6.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预后好。
二、诊断
根据经验,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一、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与沙门菌感染有关。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肉类、禽蛋类等食物或水传播给人;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门把柄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病房内暴发流行。
二、发病机制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
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一、预防:
1、定期体检: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
防止病情恶化。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属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因此平时注意预防感冒发热和注意饮食规律。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1、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
典型阑尾炎患儿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及反跳痛,并有腹肌紧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鉴别之处:
二者症状相似,但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情较轻,起病较缓慢。
二、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tuberculous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可为原发,亦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多发生于儿童以间歇性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肠粘连等。系统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除腹痛、发热外,常有盗汗、消瘦、食欲不振等结核中毒症状,并伴有其他部位结核感染。
2、鉴别之处:
结核菌素试验或结核抗体等均有助于鉴别。
三、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临床表现:
也可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脾大。
2、鉴别之处:
检查异形淋巴细胞、冷凝集素、EB病毒效价等有利于诊断。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饮食均和营养丰富,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苹果、桃子、香蕉、梨子、樱桃、桔子,多吃瘦肉,增加体质。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不要吃煎炸、辛辣、肥腻和含糖度高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