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诱发哮喘(阿斯匹林诱发性哮喘)
-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 发病部位:肺,气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部分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好发于中年女性
- 典型症状:流鼻涕 阿司匹林过敏 热痱 结膜充血 颜面潮红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好发于中年女性,少见于儿童。其典型症状是服药30min~2h内出现结膜充血、流涕、颜面及胸部皮肤潮红、热疹、恶心、呕吐、腹泻、偶有荨麻疹,同时伴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呼吸停止。这类患者治疗反应较差,故一旦发作,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若鼻息肉、阿司匹林过敏和哮喘合并存在,则称为阿司匹林哮喘三联症(Samter’s Syndrome)。
药物诱发哮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有明确的用药史。
2.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天出现哮喘发作。
3.因变态反应所致的哮喘者除呼吸道症状外还有全身过敏反应表现。
4.停药后给予相应治疗能使大多数哮喘缓解。
5.既往用此药有类似发作,或下次再用此药或同一类药物时可再次出现哮喘发作。
根据以上特点,不难作出药物诱导哮喘的诊断。对于怀疑此病,但病史不确切者,可进行激发试验。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可能诱发严重的支气管痉挛,有一定危险,故必须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在作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其他抢救准备的条件下实施。其具体做法是在3天内从3mg或30mg小剂量开始口服阿司匹林,服药3h后测定肺功能,若FEV1下降≥20%则为阳性。若阴性,则继续口服60mg,100mg直至600mg。为缩短试验时间,可进行赖氨酸-阿司匹林吸入试验:在350min内每间隔45min吸入11.25~360mg/ml的赖氨酸-阿司匹林,每次4喷。此方法较口服简便易行、时间短且更安全。
(一)发病原因
有鼻炎(10%)、鼻息肉(72%)、鼻黏膜肥厚(81.2%)的病史,患者因上感、痛经,而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哮喘。
(二)发病机制
1.AIA的发病机制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较为公认与环氧化酶/5-脂氧合酶失平衡有关。阿司匹林优先阻断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但阿司匹林不阻断5-脂氧合酶,大量未能被环氧化酶利用的花生四烯酸底物则通过脂氧合酶生成大量的白三烯(LTC4、LTD4、LTE4),后者是强有力的支气管收缩剂和促分泌素,此为“shunting假说”。支持该学说的研究结果为:①AIA患者鼻分泌物、尿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白三烯的含量增高。②预先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药能部分甚至全部阻止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
2.其他药物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
(1)变态反应:抗生素和含碘造影剂诱发哮喘的机制为特异性IgE抗体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麻醉剂和肌松剂的作用机制亦属于此,但它们亦可直接引起非IgE介导的组胺释放。
(2)正常药理作用:β受体阻断剂、胆碱制剂、组胺类药物因其本身正常的药理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3)活化补体系统:含碘造影剂除通过变态反应引起DIA外,还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补体系统,从而释放过敏反应毒素而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支气管痉挛。
(4)药物对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刺激:各种粉剂如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垂体后叶粉、色甘酸钠粉剂,在吸入时可对气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而引起平滑肌痉挛。
(5)结构相似学说:许多诱发哮喘的药物分子结构中均有类似的苯环结构,这种结构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6)乙酰化理论:一些药物可通过乙酰化作用使体内某些蛋白质变性,这种变性的蛋白质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7)增加内源性腺苷浓度:双嘧达莫(潘生丁)能阻断内源性腺苷的摄取,使其水平增高,而腺苷是支气管的强烈收缩剂。
应与心源性哮喘、变异性哮喘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