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波状热,布鲁菌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动物密切接触的牧区多发
-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出汗异常 睾丸触痛 白细胞增多
布鲁菌病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就个别病人而言,其临床表现可以很简便,仅表现为局部脓肿,或很复杂而表现为几个脏器和系统同时受累。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较重,牛型的症状较轻,部分病例可以不发热。国内以羊型布病最为多见,未经治疗者的自然病程为3~6个月(平均4个月),但可短仅1个月或长达数年以上。其病程一般可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显。潜伏期7~60天,一般为2~3周,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天内发病。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
1 、亚急性及急性感染病:
急骤起病者约占10%~30%。少数患者有至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关节炎(70%~90%)、睾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1】 热型:
以弛张型最为多见,波状型虽仅占5%~20%,但最具特征性,其发热其增殖为2~3周,继以3~5天至2周无热期后热再起,如此循环起伏而呈波状型;多数患者仅有2~3个波,偶可多达10个以上。其他热型尚有不规则型、持续低热等。
2】 多汗:
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每较其他热性病为著。常于深夜清晨热急骤下降出现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乏力、软弱。
3】关节疼痛:
常使患者辗转呻吟和痛楚难忍,可累及一个或数个关节,主要为骶髂、髋、膝、肩、腕、肘等大关节,急性期可呈游走性。痛呈锥刺状,一般镇痛药无效。部分患者的关节有红肿,侧有化脓。局部肿胀如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等也较多见。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后者可出现痉挛性疼痛。
4】 睾丸炎:
也是布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乃睾丸及附睾被累及所致,大多呈单侧性,可大如鹅卵,伴明显压痛。
5】次要症状:
有头痛(30%~84%)、神经痛、肝脾肿大(约50%)、淋巴结肿大等,皮疹较少见。
2 慢性感染:
特点为:
①主诉多,
尤以夜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多,还可有疲乏、长期低热、寒战或寒意、胃肠道症状等,如胃纳差、腹泻、便秘等,还可有失眠、抑郁、易激动等,易被诊为神经官能症。
②急性期遗留的症状,
如背痛、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明显乏力、夜汗、迁延多日的低等。固定而顽固的关节痛多见于羊型,化脓性并发症则多见于猪型。
如药物的疗程不足,则复发率可达10%~40%,高于未接受特效治疗的患者(6%~10%)。经彻底治疗3年后再发病者称为再感染。
一、病因
1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①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②传染途径:
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③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2 病原学:
国际上将布鲁菌分马尔他(羊)、流产(牛)、猪、犬、森林鼠及绵羊附睾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3个生物型)、牛种(8个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布鲁菌分类学会将其合并为一个生物型称为3/6型)、猪种(5个生物型,原为4型,1982年国际会议上增加第5型)、森林鼠种、绵羊附着和犬种各一生物型。我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猪种菌仅存在于少数地区。近年发现在23个省区,犬中的犬种感染率为7.5%,五省区抽样调查,人群的感染率为6.1%。布鲁菌为一不活动、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形成。该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天至4个月。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对实验动物具一定毒性。
3.病理改变:
血管的增生破坏性病变也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脑、肾等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脏器的浆液性炎症与微小坏死等。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强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经炎、神经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脏病变较血管病变少见,有心内膜炎、心肌炎等。肾混浊肿胀,偶见弥漫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此外,尚有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等。
二、发病机制:
布鲁菌自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杀。存活的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此时可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其发病机制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毒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网状内皮系统在急性期呈弥漫增生,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所组成的肉芽肿,此系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肝、脾、淋巴结及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病变。在羊型和猪型布氏杆菌病中,特别是在后者中常有化脓性肉芽肿形成。
布鲁菌病预防
1、患病动物必须予以隔离或宰杀。污染地区要仔细进行消毒。奶和奶制品必须施行巴氏消毒法。
2、在流行地区的工作人员,均应施行菌苗的预防接种。牛群中可接种减毒活菌苗或19-B菌苗。
3、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发现病畜进行隔离治疗,病畜产物和死畜必须深埋。
4、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皮毛可用过氧乙烷熏蒸消毒,并放置3个月以上再运出疫区。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3个月自然净化后再使用。
5、禁食病畜肉及乳品。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眼罩、手套,穿防护衣。皮肤有伤口者,应暂时避免接触家畜。
布鲁菌病鉴别
本病的急性期易与伤寒、副伤寒、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病、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疟疾、淋巴瘤、病毒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与各种骨和关节疾病、神经官能症等下鉴别。
1、风湿热:
常有环形红斑、心肌炎、白细胞增高、抗链球菌溶素“O”阳性等。
2.伤寒:
多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血、尿、骨髓等伤寒杆菌培养及凝集反应阳性等。
3.结核病:
结核病多有肺部病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胸片可见结核病灶;败血症中毒症明显,血及骨髓细菌培养可供鉴别。
布鲁菌病饮食
1、布鲁菌病食疗方:
〖组成〗大蒜60 瓣、雄黄30 克.
〖用法〗雄黄研细未, 大蒜捣烂, 配制成60 丸, 每次1 丸, 1 天3 次, 连服20 天为一疗程.
〖主治〗布鲁菌病慢性期, 痕乏, 多汗, 低热, 失眠, 烦躁.
2、布鲁菌病患者适宜吃什么?
饮食宜选择清淡而易于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如汤汁,饮料,稀粥之类;
宜吃具有清热,生津,养阴作用的食品;
宜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瓜果;
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浆,甘蔗,西瓜,番茄,黄瓜,萝卜,冬瓜,金银花等等。
3、布鲁菌病不适宜吃什么?
忌吃黏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
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鸡肉,鸡蛋,鲫鱼,鳗鱼,杨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