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舌白斑(舌菌,舌疳)

  • 挂号科室:口腔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一般好发于40岁以上者
  • 典型症状:炎性细胞浸润 舌淡体胖 舌根部脓肿 镜面舌 舌两侧边缘毛状白斑
  白斑(leukoplakia)是舌粘膜上的白色斑块,按其恶变倾向分为良性的白色角化症和恶变前期病变的白斑。发生的原因是:白色角化症多由外来因素引起,外来因素主要为局部机构性、化学性、物理性以及炎性改变等刺激。恶变前期白斑多由内在个体素质所致,内在个体素质每个人各异,在同样条件下有人易患癌症,这种内在素质与遗传、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如维生素A、E缺乏有关。
典型症状:炎性细胞浸润 舌淡体胖 舌根部脓肿 镜面舌 舌两侧边缘毛状白斑

一、症状:

舌白斑多发生于舌背、舌腹或舌缘,白斑界限清楚,稍高于粘膜表面,颜色为乳白、灰白或微黄的白色。病损表面可粗糙不平或有颗粒增生,或呈疣状突起,或糜烂。也可在白斑中散布着一些发红区域。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白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1.均质型(homogeneous leukoplakia)  病变为白色斑块,微高出粘膜面,表面略粗糙,呈皱纸状,无自觉症状,或有发涩感。

2.疣状增生型(verrucous proliferation)  白色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疣状突起,质较硬有粗糙感。

3.颗粒型(granular type)  为在发红的粘膜面上有细小的高出粘膜的白色颗粒状角化性变,似绒毛。

4.糜烂型(erosive type)  白色斑块上有糜烂,可有溃疡形成。有明显疼痛。

二、诊断:

白斑的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1.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表面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细胞增生,上皮钉突大。结缔组织中有不同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无恶变倾向,刺激因素除去后,白斑逐渐变薄消失。均质型白斑属于此种病理改变。

2.上皮异常增生是上皮高度增殖,出现上皮细胞异常角化及细胞非典型增生甚至恶变,如基底细胞极向改变。上皮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核分裂增加,核染色质增多、核浓染、核仁大等。异常增生上皮限于皮内基底膜完整者,可视为原位癌,基底膜受累已被突破者,成为早期浸润癌。疣状、颗粒及糜烂型均有恶变倾向,应特别注意随诊观察。

一、病因:

发生的原因是:白色角化症多由外来因素引起,外来因素主要为局部机构性、化学性、物理性以及炎性改变等刺激。恶变前期白斑多由内在个体素质所致,内在个体素质每个人各异,在同样条件下有人易患癌症,这种内在素质与遗传、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如维生素A、E缺乏有关。

一、预防:

戒烟忌酒

常吃烫、辣食物对口腔有危害,口腔白斑就是其中一种。据有关资料统计,口腔白斑的发生与烟、酒、慢性摩擦及喜吃烫、辣食物等嗜好及饮食习惯有关。白斑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一般好发于40岁以上者。 据统计,约3%~5%口腔白斑患者易发生癌变。白斑转化为癌,一般常发生于出现白斑后2~4年,但恶性转化率似乎与患者的年龄无关,主要与局部是否继续受到物理化学刺激有关。

因此,有烟酒嗜好或者有喜烫、辣饮食习惯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中年以后,每隔6个月去医院检查口腔。平时要勤观察自己的口腔黏膜,有无白色的无法祛除的粗糙斑块。

2、经常注意口内有无破损牙及过锐的义齿,因锐利的边缘可刺激舌缘,诱发白斑。

3、要经常注意白斑的变化,如白斑周围出现红斑、斑块变硬,甚至有出血、溃疡等现象,即是潜在恶变的早期征兆。

4、一旦发现早期小块白斑,可用0.1%~0.3%维a酸软膏局部涂布或手术切除。

一、鉴别:

与扁平苔藓相鉴别。

白斑多为孤立性损害,而扁平苔藓可在多数粘膜发生损害。扁平苔藓表现出多种形状的损害例如白色斑块,网状损害、疱性损害、糜烂以及红白相间性损害。此外,扁平苔藓患者常伴有皮肤病损。白班仅局限于口腔,偶见于其他部位粘膜,不伴有皮肤损害。对于鉴别不清的病例,通过组织学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

一、食疗方:

舌白斑患者应多饮水,吃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米粥、豆浆、菜泥、蛋汤等),注意口腔卫生,这样才会更好的恢复健康。

舌癌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