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小结
- 挂号科室:耳鼻喉科
- 发病部位:口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教师及歌唱演员,以女性较多
- 典型症状:咽痛声哑 声音嘶哑
声带小结症状
主要症状为声嘶。早期程度较轻,声音稍粗糙或基本正常,主要是发声易疲劳, 用声多时发生,时好时坏,呈间歇性声嘶;经常于发高音时出现声嘶,并伴有发音延迟、音色改变等;有些患者可能日常交谈中未见明显声音改变,但在唱歌时则可 出现音域变窄、发声受限等较明显表现。病情继续发展,声嘶加重,可由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且在发较低声音时也会出现。因为声嘶而导致演员不能唱歌或教师无法讲课。声嘶程度与声带小结的大小及部位有关。
很多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继而发生声带小结,使得声嘶在感染痊愈后仍不能完全缓解。整个过程有可能使患者误以为声嘶是感染所造成的,而忽视了日常用声过度、用声不当等行为对声带造成的不良影响。
声带小结病因
引起慢性喉炎的各种病因,均可引起声带小结。最常见的有:
1.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
常见于教师、演员、歌唱家等职业用声者,长期持续高声讲话,音调过高或者过长时间的演唱等均可导致声带小结。
2.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急、慢性喉炎,鼻炎、鼻窦炎、咽炎,肺、气管、支气管炎等均可成为该病发生的诱因。如果在有上呼吸道炎症存在的基础上过度用声,则更容易发生声带小结。 鼻、鼻窦及咽部感染可由于炎症直接向下蔓延,或者炎性分泌物流入喉部,而导致发声共鸣作用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发声不当和增加喉肌的疲劳,导致本病。肺、气管、支气管感染时,通过咳嗽可使其产生的炎性分泌物与喉部长期接触,也可继发本病。
3.接触刺激性致病因子
如高温作业、粉尘作业、化学工业等均可产生大量的刺激性物质,引起声带小结。
4.内分泌紊乱
声带小结在儿童与成人发病率均有性别差异,且50岁以上患此病者少见,故有学者认为内分泌因素与声带小结可能有某种关联。
5.某些全身疾病
如心、肾疾病,糖尿病,风湿病等使血管舒缩功能发生紊乱,喉部长期淤血,可继发本病。
6.喉咽反流
喉咽反流疾病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该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喉部黏膜引起的慢性炎症也是引起声带小结的原因之一。
声带小结诊断
1.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之间主要靠临床肉眼形态进行鉴别。多为声带边缘前中1/3交界处柔软、半透明的新生物,白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可有蒂,也可广基。
2.声带囊肿
包括潴留囊肿、表皮样囊肿等。囊肿呈半球形,表面光滑,灰白色、微黄或淡红,囊壁一般很薄,触之可有波动感,通过频闪喉镜检查可以区别。
3.喉乳头状瘤
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可单发亦可多发。肿物呈苍白、淡红或暗红色,表面常呈桑椹状或仅粗糙不平如绒毛,带蒂者常随呼吸气流上下活动,通过病理检查可进行鉴别。
4.喉结核
多位于喉的后部,表现为喉黏膜苍白、水肿、伴多个浅表溃疡,如虫蚀状。也可出现一侧声带充血和增厚。可伴低热、咳嗽等全身症状,胸片、结核菌素实验、痰培养等有助于鉴别。
5.喉癌(声门型)
多发生于老年男性,通常有长期吸烟史,声嘶症状为进行性加重。喉镜检查可见位于声带的菜花样或结节状肿物,表面不光滑或粗糙不平,可附着伪膜或有溃疡形成,触之质脆,较易出现,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继续发展可有声带固定。晚期可发生呼吸困难、转移性颈淋巴结肿大,终末可出现恶液质等全身症状。
声带小结饮食保健
若经治疗好转后,患者仍暴露于用声过度、用声不当、吸烟等危险因素中,则声带小结可再次出现。术后要继续避免和治疗可能的致病因素,有条件的要进行嗓音训练,改变不良的用声习惯,防止声带小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