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样皮炎(杜林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发生于22~55岁
- 典型症状:疱疹 瘙痒 季节性浅红斑片 剧痒 风团
一、症状
可突然发生,亦可缓慢起病。有显著的瘙痒和灼痛,剧烈瘙痒是本病最特征最重要的临床症状。损害可对称发生于肩胛区,臀部和头皮及前臂伸侧,包括肘和小腿。皮损为多形性,有红斑、风团、丘疹和水疱,而以水疱最为明显。水疱发生于红斑基底上,由绿豆至葡萄大小,可排列成群。疱壁紧张,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口腔黏膜一般不受侵犯,某些皮损可湿疹化和苔藓化。进行性色素沉着发生在大约50%的病人的皮损部位。病情慢性可反复加重和缓解达10年以上。
二、诊断
1.诊断要点 多形性皮损,水疱性损害为主,成群排列以躯干和四肢伸侧为主,剧烈瘙痒,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乳头部有中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真皮乳头处有颗粒状IgA沉积。
2.中医病机和辨证
(1)本病多因脾失健运,脾虚湿盛,外感风邪,风湿相搏,郁久化热,发于肌肤腠理而发病。
(2)中医辨证分型:
主证:全身有大小不等,聚积成群的红斑、水疱,反复发作,自觉剧痒,体温不高,睡眠欠佳,食少,四肢沉重,舌质红、苔白或腻,脉弦滑微数。
辨证:脾虚湿盛,外感风邪。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清,患者有较高的HLA-B8和HLA-DW3抗原频率,有证据表明,这些抗原基因与调节免疫反应的基因密切相关,并且有些参与了疱疹样皮炎发生,说明遗传基因在疱疹样皮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发病机制
谷胶过敏在疱疹样皮炎中达60%~70%。食用含谷胶食物可使疱疹样皮炎及麸质过敏性肠病加重,部分患者经活检证实有空肠绒毛萎缩。食用含碘食物,也可使有些患者病情加重,是否IgA皮肤沉淀在大疱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几乎所有的患者在正常皮肤和皮损边缘皮肤可见IgA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真皮乳头顶部,IgA可能激活补体,中性粒细胞发生趋化反应,并释放它们的酶导致组织损伤。
总体而言,遗传因素,麸质过敏及自身免疫因素均可能在本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1、治疗并预防疱疹样皮炎,首先要从平时的生活饮食入手。减少食盐摄入;不吃含有碘、溴的药物(如华素片)或食物(如紫菜、海带);给以无谷胶(面筋)饮食,宜吃大米或粗粮。
2、注意劳逸结合,放松情绪,忌忧愁恼怒及思虑过度。还应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内脏恶性肿瘤的可能。
1.本病应与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性疾病鉴别。
2.IgA线状大疱性皮肤病 临床上与疱疹样皮炎几无区别,但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A呈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透明板或致密板下方,而不沉积于真皮乳头部位,无谷胶过敏性肠病,对碘无过敏反应。
3.多形红斑 病程短,多在数周内痊愈,皮损好于手足、前臂、小腿、颜面、颈部,口唇黏膜等处。碘试验阴性。
4.角层下脓疱病 多见于女性,原发损害多为松弛菲薄脓疱,呈环状及匐行性排列,损害好发于腹股沟部、腋窝、乳房及四肢屈侧,瘙痒轻微,组织病理检查为角层下脓疱。其他皮肤病根据临床表现有时亦需加以鉴别如异位性湿疹,单纯性痒疹等。
1、宜食无谷胶(面筋)饮食,宜吃大米或粗粮。
2、避免吃含碘剂、溴剂的药物(如华素片)和食物(如紫菜、海带)。
3、减少食盐摄入。 忌用含有谷胶,如麦类制作的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