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烫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少尿 组织坏死 水肿 血压下降 烫伤水泡破了
  烫伤(burn injuries)是指单纯由热水、蒸汽、火焰等高温所造成的热烧伤。小儿由于受好奇心强、对危险因素的认知能力不足的影响,在日常环境中存在危险因素时容易发生烫伤意外,重者可造成局部和全身严重伤害,甚至使患儿致残、致死。
典型症状:少尿 组织坏死 水肿 血压下降 烫伤水泡破了

一、症状:

1.临床表现:小儿烫伤的程度取决于烫伤的方式和烫伤面积。

(1)局部变化:一般临床经验是容易估计偏低。

(2)全身变化:严重烫伤者可出现休克,烫伤后早期出现休克多由于疼痛和精神刺激引起,一般为暂时性,不严重;而继发性休克是因为毛细血管渗出增加,使组织水肿和创面大量渗液,血浆损耗,血液浓缩和循环血量减少,继而出现组织缺氧、血压下降、脉搏低弱、低血钠与酸中毒、少尿或无尿等。烫伤后6~8h内液体渗出最快,并于36~48h达最高峰,通常超过淋巴回流的能力,以后逐渐减慢。

2.烫伤程度,分三度:

(1)一度伤、烫伤:只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应立即脱去衣袜后,将创面放入冷水中浸洗半小时,再用麻油、菜油涂擦创面。

(2)二度伤、烫伤:是真皮损伤,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放水,涂上烫伤膏后包扎,松紧要适度。

(3)三度伤、烫伤:是皮下,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损伤,并呈灰或红褐色,此时应用干净布包住创面及时送往医院。切不可在创面上涂紫药水或膏类药物,影响病情况观察与处理。

3.烫伤程度的分类:

(1)轻度烫伤:总面积在10%以下,无三度烫伤。

(2)中度烫伤:总面积在11%~20%或三度在5%以下或二度烫伤在头面部、手、足、会阴部。

(3)重度烫伤:总面积在21%~50%或三度在5%~15%或合并有呼吸道烫伤,大面积软组织损伤,骨折、肾功能衰竭。

(4)特重烫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三度在15%以上。由于小儿发育尚未成熟,对休克、感染等抵抗力较差。尤其2岁以下婴儿免疫力低下,更为危险,所以对小儿烫伤的严重程度应有足够的认识。

二、诊断: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2.烫伤面积的计算:观察烫伤时应注意详细了解受伤面积、深度,对特殊部位如五官、关节、面部等部位。精确计算烫伤面积和估计深度,有助于判断损伤的严重性,估计预后,有利于治疗,同时也是液体补给的依据。烫伤面积的测算如下:

(1)手掌法:伤员自己五指并拢时的手掌面积,相当于全身体表面积的1%。此方法精确度稍差,常用于急诊室估计小面积的烫伤或用于估计小范围的3度烫伤。

(2)体表面积计算法:参照小儿身体各部在不同年龄时的面积百分率进行计算。此方法比较精确,但小儿年龄越小头部的比例越大,下肢比例越小。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儿头部与下肢的比例逐渐与成人相接近。可参照下列公式校正:小儿头部面积(%)=9+(12-年龄)

3.烫伤深度的估计:临床通常采用“三度四分”法进行评定。在烫伤早期,烫伤深度不易准确判断,尤其是深二度烫伤与三度烫伤间的创面界限较易混淆。故在治疗48h后重新核实修正;手掌、足底皮肤厚,早期易将二度误为三度,而婴幼儿皮肤很薄,易将三度误为二度,应加以注意。

一、发病原因

1.皮肤接触高温物体或高温液体:多见于3岁以下、刚学会行走的幼儿,在大人接触如尚未冷却饭菜、开水、烫锅、电热杯等,烫伤部位与正常组织边界较为清楚。

2.接触明火:多见于2岁以上小儿,在缺乏防护情况下接触炉火、火柴、易燃物突然燃烧后烫伤,其受伤边界通常呈不很清楚。

3.爆炸时烧伤:较少见,可能由于玩烟花爆竹时被烧伤,受伤部位烫伤程度较均匀。

4.电击伤:较少见,小孩玩耍时爬上高压塔时触电或被雷电击伤。

二、发病机制

皮肤受高热后(超过60℃),组织内蛋白即可发生凝固,以致细胞坏死。局部反应依热物的温度、接触的时间以及受伤皮肤厚薄而异。一般皮肤与70℃热物接触1s即发生水疱,而新生儿却常因50℃的热水袋烫伤。按局部组织坏死的深度小儿烫伤同样分为3度。但由于小儿皮肤很薄,分度有困难。

小孩烫伤特点:

1.容易导致烫伤:小儿皮肤薄,即使接触温度不很高的热物,也可导致烫伤。

2.易发生较深的烫伤:对热的回避反射不够迅速,与热物接触时间较久,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较深的烫伤。

3.易发生休克:小儿总血量与皮肤面积的比值较成人小得多,所以同样面积的烫伤和皮肤液体的渗出,对小儿的影响就大得多,也更易发生休克。

4.易发生脱水、酸中毒:烫伤的渗出以及烫伤后饮食失调也容易发生脱水、酸中毒。

5.易发生感染:对感染的抵抗力差,所以败血症与毒血症也较多。

6.易发生创面污染:小儿不能照顾自己,大小便污染创面的机会较多。

一、预防:

1、加强对小孩的安全意识,教育小儿要远离危险源,父母和保育人员要提高对烫伤事故的警惕性。

2、家中要加强防范措施,如热水瓶等对小儿具有危险性的物品应放在小儿碰不到的地方,要加护栏,洗澡时要先放冷水再加热水,以防小儿烫伤等等。

应鉴别烫伤的原因,以对症治疗。

一、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方1

〖组成〗红薯叶、车前草、米酒各适量。

〖用法〗洗净前二味并焙于研细末,入米酒和匀,涂搽患处,每日数次,连用7~10 日。

〖主治〗烫伤。

方2

〖组成〗鸡蛋黄、白酒、蜜糖。

〖用法〗调成膏状,敷患处。

〖主治〗烧伤。

方3

〖组成〗鸡蛋1 个、白酒15 毫升。

〖用法〗蛋清与酒同调匀,敷患处。每日3~4 次。

〖主治〗烫、烧伤。

方4

〖组成〗白酒。

〖用法〗浸伤处,或用卫生纸浸酒覆盖伤面。

〖主治〗小面积烫伤,有止痛治伤作用。

方5

〖组成〗茶叶5 克。

〖用法〗水煮成浓汁,快速冷却,浸泡伤处或喷洒于创面。

〖主治〗烧伤、烫伤。

〖说明〗本方能止痛并防止组织液渗出,促进伤口结痂。

方6

〖组成〗废茶渣、茶油。

〖用法〗废茶渣焙干微焦,研细未,与适量茶油调成稀糊,涂擦于患处。

〖主治〗烫、烧伤。

〖说明〗本方有消肿止痛作用。

方7

〖组成〗蜂蜜适量。

〖用法〗涂患处。

〖主治〗烫、烙伤。

二、小儿烫伤吃哪些对身体好?

1、伤后1-2天禁食或少进食,第3天开始以少量试餐开始,如米汤、安素等,3-6次/日,每次50-100ml,以后逐步增加牛奶、肉汤等,每日可进3-8餐,以清谈、易消化饮食为宜。

2、1周后可将流汁饮食改为半流汁饮食,进食肉末粥、鱼米粥、蒸蛋、面条等。

3、可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更种果汁。

三、小儿烫伤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酸辣不要吃,辣椒,葱姜蒜,醋,吃会感到痒,不利于康复的。

2、发物不能吃,比如鸡蛋牛奶,鱼、牛羊肉,蘑菇等。

3、海鲜也不能吃

休克,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