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扭转
- 挂号科室:普外科
- 发病部位:胃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多见发
-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腹胀 胃扭转梗阻症状 腹鸣 呼吸困难
一、症状:
1.急性胃扭转
起病急骤,表现为上腹部(膈下型)或左胸部(膈上型)疼痛,膈下型胃扭转病人上腹部显著膨胀而下腹部保持平坦和柔软;而膈上型胃扭转病人出现胸部症状而上腹部可以是正常的,胸痛可放射至臂部,颈部并伴随呼吸困难,故常被误诊为心肌梗死,急性胃扭转病人常有持续性的干呕而呕吐物甚少,很少出现呕血,若有呕血则往往提示黏膜缺血或食管裂伤,1904年,BoIrchardt描述了急性胃扭转特征性的三联征:
1)持续性的干呕,很少或无呕吐物。
2)突然发生的严重而短暂的胸部或上腹部疼痛。
3)胃内难以插入胃管。
2.慢性胃扭转
慢性胃扭转病人常有非特异性症状如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烧灼感,上腹胀满或腹鸣,多于餐后诱发,尽管病人很少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但内镜检查常可发现食管炎,间断性胃扭转的疼痛与急性胃扭转相似,但程度轻,正因其短暂性的特征,常被误认为是胰胆道起源,对于有食管旁疝的病人发生间断性上腹疼痛,特别是伴有呕吐或干呕者应考虑慢性间断性胃扭转。
一、病因:
1.先天性畸形(30%):
新生儿胃扭转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可能与小肠旋转不良有关,使脾胃韧带或胃结肠韧带松弛而致胃固定不良。多数可随婴儿生长发育而自行矫正。
2.解剖学因素(26%):
成人胃扭转多数存在解剖学因素,在不同的诱因激发下而致病。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食管下端和幽门部的固定,肝胃韧带和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也对胃大、小弯起了一定的固定作用。较大的食管裂孔疝、隔疝、隔膨出以及十二指肠降段外侧腹膜过度松弛,使食管裂孔处的食管下端和幽门部不易固定。此外,胃下垂和胃大、小弯侧的韧带松弛或过长等,均是胃扭转发病的解剖学因素。
3.其他(10%):
急性胃扩张、急性结肠胀气、暴饮暴食、剧烈呕吐和胃的逆蠕动等可以成为胃的位置突然改变的动力,故常是促发急性型胃扭转的诱因。胃周围的炎症和粘连可牵扯胃壁而使其固定于不正常位置而出现扭转,这些病变常是促发慢性型胃扭转的诱因。
一、预防:
及早发现可导致胃扭转的解剖及病理性异常,并且解除该类病因,注意可致发病的诱因,早发现、早治疗。
一、鉴别:
1.急性胃扩张:本病腹痛不严重,而以上腹胀为主,有恶心及频繁无力的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呕吐量大;可插入胃管并抽出大量的气体及液体,病人常有脱水及碱中毒征象。
2.食管裂孔疝:主要症状为胸骨后灼痛或烧灼感,伴有嗳气或呃逆,此病多发生于饭后1h内,可产生压迫症状如气急,心悸,咳嗽等,但有时可合并有疝胃扭转,X线钡餐检查有助于鉴别。
3.心肌梗死:多发生老年病人,伴严重的心律失常,发作前有心悸,心绞痛等先兆,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可与胃扭转相鉴别。
4.胃癌:上腹部疼痛较轻,腹部肿块多在上腹偏右近幽门处,呈结节状,通过X线征象或内镜检查可与胃扭转鉴别。
5.幽门梗阻:多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可呕吐宿食,呕吐物量较多,X线检查发现幽门梗阻,内镜检查可见溃疡及幽门梗阻。
6.慢性胆囊炎:非急性发作时,病人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及消化不良的症状,进油腻食物诱发,右季肋部有压痛,向右肩部放射,但无剧烈腹痛及恶心,干呕,可以顺利插入胃管,十二指肠引流及胆囊造影可有阳性发现。
7.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多有腹部手术史,表现为突然阵发性腹痛,排气排便停止,呕吐物有粪臭味,全腹均有胀痛;可见肠型,肠鸣音早期亢进,晚期减弱,胃管能顺利插入,X线腹部透视可见肠腔呈梯形的液平。
一、饮食保健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 胃扭转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二、宜吃食物
1.宜吃流质性的食物;2.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3.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三、不宜食物
1.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饭、米粑、螺丝肉;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花椒、辣椒、生姜; 3.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牛油。
四、推荐食谱
1.宜吃流质性的食物;2.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3.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