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周围神经系统,胰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糖尿病患者
  • 典型症状:头晕 颤抖 反应迟钝 恶心 浅感觉减退或缺失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组以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它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构成糖尿病三联症,严重影响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典型症状:头晕 颤抖 反应迟钝 恶心 浅感觉减退或缺失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远端型原发性感觉神经病

表现为远端肢体对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最常见的类型。多起病隐匿,首先累及下肢远端,自下向上进展,很少波及上肢。细有髓纤维受累时表现为痛性周围神经病或痛温觉缺失,主要症状有发自肢体深部的钝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尤甚。双下肢有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缺失,跟腱和膝腱反射减退或消失。严重的感觉神经病时可累及躯干下半部分的腹侧,背侧不受累,称为糖尿病躯干多神经病,此时如忽略躯干背侧的感觉,查体易误诊为脊髓病。粗有髓纤维受累时主要表现为深感觉障碍,出现步态不稳,易跌倒等感觉性共济失调症状。


2.自主神经病

 几乎见于所有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交感和副交感纤维均可受累。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表现为心率对活动和深呼吸的调节反应减弱,甚至发展为完全性心脏失神经。由于交感缩血管功能减退,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起立时出现头晕、黑甚至晕厥。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包括食管和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即所谓糖尿病胃轻瘫症。其他胃肠功能障碍还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腹泻。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时表现为性功能低下、阳痿、排尿无力,残余尿多和尿潴留。这种低张力性膀胱易诱发尿路感染和肾功能衰竭。其他自主神经损害的症状还有瞳孔异常和汗液分泌障碍,表现为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下肢无汗,头和手代偿性多汗。

3.糖尿病足

 是感觉神经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皮肤干燥、皲裂,小血管病导致的肢端缺血以及肢体痛觉缺失和关节变形引发的足端位置觉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为足趾、足跟和踝关节等处经久不愈的溃疡。

4.少数患者除有四肢远端感觉障碍外,

还同时合并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也可同时合并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即所谓糖尿病运动感觉神经病或慢性进行性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病。

5.急性或亚急性近端型运动神经病又称近端糖尿病神经病或瘫痪性糖尿病神经炎,

1995年由Garland正式命名为糖尿病性肌萎缩(diabetic myoatrophy)。其发生率为0.8%,肌活检病理表现为散在或成小群的肌纤维萎缩,两型纤维均可受累,以1型为主,有时可见靶纤维,肌间质明显增生。神经活检可见轴突变性和脱髓鞘改变同时存在。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以近端肌肉和脊旁肌的神经分支受累为主,而远端很少受累。

近端糖尿病神经病可急性、亚急性或隐袭起病,见于各期糖尿病,也可与远端运动感觉型神经病先后发生。主要累及一侧或两侧骨盆带肌,尤其是股四头肌,此外,髂腰肌、臀肌和大腿的内收肌群也可受累。上肢带肌几乎不受累。早期为一侧下肢近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起病,约半数逐渐累及双下肢近端,表现为起立、行走和蹬楼梯困难,常伴有大腿深部和腰骶区锐痛。

6.糖尿病单神经病或多发性单神经病以股神经、坐骨神经、臂丛神经和正中神经受累多见。

其次为腓肠神经、尺神经、冈上神经和胸长神经。一般起病较急,表现为受累的神经支配区突发疼痛或感觉障碍,肌力减退。

7.糖尿病引起的脑神经损害以动眼神经麻痹最为常见,

其次为展、滑车、面神经和三叉神经。有时可表现为多数脑神经损害。多为骤然起病,可为单侧或双侧,也可反复多次发作。

8.糖尿病引起的嵌压性神经病主要表现为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和跗管综合征。

电生理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可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末端运动潜伏期延长,反映周围神经脱髓鞘性损害。肌电图检查可见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反映轴突变性。F波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和时限的改变可反映近端神经的病变,弥补远端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不足。H反射可测定a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运动纤维的功能状态,为神经损害提供依据。单纤维肌电图(SFEMG)可通过纤维密度和颤抖(twitch)参数反映神经轴突的发芽和神经再支配情况。

脑脊液检查:66%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可有蛋白升高,平均0.6g/L,很少超过1.2g/L,以球蛋白升高为主。有电生理检查异常但无临床症状的亚临床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很少有脑脊液蛋白升高。

二、诊断

蒋雨平根据WH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协作组标准,提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

1.有确定的糖尿病,即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四肢或双下肢有持续性疼痛和(或)感觉障碍。

3.一侧或双侧拇趾震动觉减退。

4.双踝反射消失。

5.主侧(即利手侧)腓神经传导速度低于同年龄组正常值的1倍标准差。

此外F波和H反射的测定以及单纤维肌电图可为近端和亚临床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基本病因是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发生机制有多种学说,目前很难用单一的机制来解释如此多样的神经病变。多元病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可能最终导致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

二、发病机制

1.代谢紊乱学说

(1)组织蛋白糖基化:血糖升高可引起组织蛋白发生糖基化,糖基化蛋白终产物不仅是造成糖尿病全身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可破坏外周神经的髓鞘结构,引起髓鞘脱失。微丝、微管蛋白的糖基化可导致轴突变性。糖尿病患者这种组织蛋白的糖基化过程在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仍可继续进行,造成持续性的周围神经损害。

(2)肌醇代谢异常:肌醇是合成磷脂酰肌醇的底物,而磷脂酰肌醇不仅能影响细胞膜Na -K -ATP酶的活性,而且还是细胞跨膜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细胞对肌醇的摄取需要一种Na 依赖性载体,肌醇与葡萄糖的结构相似,高血糖可竞争性抑制Na 依赖性载体,减少细胞对肌醇的摄取,使细胞内肌醇水平下降,直接影响神经结构和功能。

(3)山梨醇果糖代谢障碍:高血糖可使周围神经施万(雪旺)细胞内的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加速葡萄糖转化生成山梨醇的过程,山梨醇又在山梨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果糖,使山梨醇和果糖在细胞内过多积聚,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高,水钠潴留,结果导致周围神经神经膜细胞(雪旺细胞)坏变、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

2.微循环障碍学说

(1)微血管病变和缺血缺氧:高血糖可使微血管的结构蛋白糖基化,造成血管内皮增生,内膜增厚、玻璃样变性和基底膜增厚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严重者可致血管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引起周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对单纯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患者甲皱循环的对比研究显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微循环的能见度明显下降,视野呈暗红色,大部分管襻模糊不清,且数目减少,同时管襻变细变短可见输入支痉挛及微血管瘤存在,襻周渗出。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呈泥沙样团聚样流态。

(2)血管活性因子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血管活性因子(NO)减少,神经内膜滋养血管对血管舒张因子的敏感性降低,平滑肌舒张功能异常,导致微循环障碍。此外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异常使前列环素(PGl2)和血栓烷素(TXA2)的比例下降,血管收缩,血液呈高凝状态,其结果是神经组织缺血缺氧。

3.免疫机制学说

研究显示12%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血清抗GM1抗体阳性,且与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有关。88%的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而无神经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仅32%有该抗体阳性。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轴突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同时存在,且伴有明显的髓鞘再生和无髓纤维增生。有关坐骨神经、腓肠神经和迷走神经病变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显示,轴突变性和脱髓鞘均呈逆向性变性改变(dying back),即神经轴突远端变性较重,近端相对较轻。多发性节段性髓鞘脱失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以是继发性。部分患者有肥大神经病的病理特点,表现为施万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可见胶原纤维增生伴胶原囊形成。临床表现为痛性神经病患者的腓肠神经活检可见选择性细有髓纤维缺失,伴无髓纤维轴突发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尸检病理观察有时还可以发现后根节细胞和脊髓前角细胞脱失以及神经根和后索的神经轴突变性。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特征之一。神经外膜和内膜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管外膜明显增厚并伴单核细胞浸润。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另一病理特征。神经束膜、施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处的基底膜均可有明显增厚,其中以神经束膜最为显著。病程越长的远端对称性神经病,其基底膜增厚越明显,病程短的单神经病则增厚的程度较轻。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预防

主要是防治糖尿病,一级预防重点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鉴别诊断

一、鉴别

首先是对糖尿病的确诊与鉴别。其次是本病应与其他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和痛性周围神经病进行鉴别,糖尿病性肌萎缩应与股四头肌肌病、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以及腰骶神经根病变所引起的股四头肌萎缩相鉴别。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控制饮食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根本原则。

1、不宜吃的食物有:

Ⅰ。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Ⅱ。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Ⅲ。不宜饮酒。因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只供热能,每克酒精产热约7千卡(294焦),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少数服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饮酒后易出现心慌、气短、面颊红燥等反应。注意,胰岛素的患者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所以,为了病人的安全还是不饮酒为佳。

2、适宜吃的食物:

主要是可延缓血糖、血脂升高的食物。

1)大豆及其制品:这类食品除富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之外,在豆油中还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血胆固醇,又能降低血甘油三脂,所含的谷固醇也有降脂作用。

2)粗杂糖:如莜麦面、荞麦面、热麦片、玉米面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B和食用纤维。实验证明,它们有延缓血糖升高的作用。可用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成三合面馒头、烙饼、面条,长期停用,既有利于降糖降脂,又能减少饥饿感。

3、应少吃或不吃水果。

因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并且主要是葡萄糖、蔗糖、淀粉。食后消化吸收的速度快,可迅速导致血糖升高,对糖尿病病人不利。所以糖尿病一般不宜多吃水果。但是由于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胶,果胶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因此,在病情稳定时可以少吃一些水果。

吃水果时,要以含糖量低为选择原则。同时,还要根据其含糖量,计算其热能。换算成主食,减少或扣除主食的量,以保持总热量不变。不宜每餐都吃水果,一般认为在两餐之间(血糖下降时)少量服用较为合适。有考营养成分表,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4、糖尿病病人还应限制饮食中胆固醇的含量。

因糖尿病病人病情控制不好时,易使血清胆固醇升高,造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不病性冠心病等。所以糖尿病病人饮食中要限制胆固醇的进量,一般主张胆固醇的限量为每日低于300毫克。故临床应不用或少用肥肉和动物内脏,如心、肝、肾、脑等,因这类食物都富含较高的胆固醇。而就多吃瘦肉和鱼虾等,此属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严格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往往因为饮食控制不好而药物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周围神经病损,视网膜病变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