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传单)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咽喉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幼儿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肝脾肿大 斑丘疹 结膜充血 吞咽困难
一、症状
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其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也有很大的差异。潜伏期一般4―15天,起病或急或缓,有上呼吸道炎症的前驱症状。幼儿大多数症状较轻,年长儿症状明显。几乎均有发热,无固定热型,持续1―3周,有的病例低热可长达3个月,中毒症状常不明显。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受累,以颈外侧区常见。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儿发现脾大,并可伴压痛,可因外伤或用力过猛致脾破裂;约1/3病儿有肝大。大多数病儿有咽痛,呈咽峡炎、扁桃体炎,如扁桃体分泌物、扁桃体白膜形成。咽峡炎是本病最重要的表现,有时是惟一的症状。
1.一般症状
急性或隐袭起病。乏力、发热和肌痛,发热可高可低,持续1~2周后骤退或渐退,也有持续3~4周或持续低热达3个月之久。部分病人伴缓脉,类似伤寒。
发热期典型表现:
(1)不规则发热:
体温38℃~40℃,热程l~3周,无固定热型,全身中毒症状不显著,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咽峡炎: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有渗出物,或有灰白色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
70%可有明显淋巴结肿大,在病程第一周就可以出现颈后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压痛,肿大的淋巴结很少超过3cm,硬度中等,无粘连,常于热退后数周才消退。
2.鼻咽部表现
最常见为咽峡部、腭垂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至少数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扁桃腺表面可有厚霜样渗出物,少数有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
是本病主要表现之一。多见于颈后区淋巴结,但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淋巴结一般呈轻、中度肿大、直径在3~4cm以上者少见。硬度中等,分散无粘连,压痛不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大多需在热退后数周消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等症状。
4.肝脾肿大肝肿大者占20%~62%
多在肋下2cm以内,可伴谷丙转氨酶升高,部分病人有黄疸,半数病人可有轻度脾肿大,伴有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5. 皮疹
约1/3的病例在病后4~6天出现皮疹,其形态呈多形性,或斑疹、丘疹,皮肤出血点或猩红热样红斑疹,软腭可有出血点。约持续一周左右渐退。
二、诊断
本病常可累及心、肺、肝、肾,出现咳喘、黄疸、血尿、惊厥及瘫痪失语等症状。病程2~4周,临床表现不一,根据主症又分为腺肿型(以淋巴结及脾肿大为主);咽峡炎型(以咽峡炎和发热为主);热型(以发热、皮疹为主);肝炎型(以黄疸、肝损害为主);肺炎型(以发热、咳喘为主);脑型(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等。恢复期全身症状消退,但精神疲软,淋巴结和脾肿大消退较慢,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一、发病原因
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他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近年证明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
二、发病机制
IM是由EB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携带EBV基因,并表达相应抗原,刺激杀伤性T细胞增殖,进而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内脏器官病变的一种自限性疾病。EBV在IM时多为增殖状态,但也有部分处于潜伏状态。此病之所以自限性,是由于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在不断增殖的同时,通过释放完整的病毒颗粒,引起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NK细胞、TNF.仅、IFN. 、活化的HLA―DR CD8 T细胞以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EBV可以诱导IL.1、IL.8、MIP一1和LTB4的分泌并通过某种未知途径激活单核细胞后,后者可以产生IL.12、IL.15和GM.CSF,其中MIP一1可以募集B细胞和T细胞到炎症部位,因此有利于EBV特异性免疫的产生,LTB4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IL一12和IL.15可以激活NK细胞,GM.CSF可使中性粒细胞产生IL一1和过氧化物,产生抗感染效应,其连同IL一2还能够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EBV进行增殖性感染时表达的相关基因及蛋白使病毒感染细胞成为CTL攻击的主要目标而被杀伤。这可能是此病具有自限性的主要原因。经过4―6周,免疫反应可使EBV细胞显著减少,IM自愈。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防
本病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80%以上的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免疫预防尚在探索中,故目前没有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儿予呼吸道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宜用漂白粉、氯胺或煮沸消毒,但也有认为隔离病人并无必要。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故如为献血员,其献血期限至少必须延至发病后6个月。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
鉴别诊断有其他病毒感染、白血病、化脓性扁桃体炎、白喉、百日咳、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肝炎、胶原病、伤寒等等。因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所以是在疑难病例讨论时经常提出应予鉴别的疾病之一。本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恶性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因本病有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时可高达50?109/L,所以应与淋巴瘤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后二者的淋巴结肿大不会自行缩小,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淋巴结肿大可于数周内消退,必要时可行淋巴结活检鉴别。本病患儿应常规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排除白血病。另外,本病患儿常有咽峡炎表现,腭扁桃体肿大并附有假膜,亦可与淋巴瘤及白血病鉴别。
2.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
传单早期,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与链球菌性咽峡炎类似,但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子细菌培养阳性,青霉素治疗有效。
3.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发病年龄10岁以下为主,轻度发热,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和胃肠道症状。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约占60%~90%,异常淋巴细胞并不增高,骨髓象正常,嗜异性凝集反应阴性。
4.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
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本病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同时存在。本病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且可查到EB病毒抗体。
5.传染性肝炎
甲型或乙型肝炎均可借助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
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母细胞增生非常活跃,它与弥漫大B细胞瘤的鉴别存在一些困难。但是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应考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儿童或青少年应更倾向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淋巴结结构不完全消失,伴部分明显的窦和反应性滤泡更倾向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免疫母细胞缺少一定的异型性如明显的核不规则性时应考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 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
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饮食
本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故饮食上应多增加维生素类的食物摄入,同时由于本病的EB病毒,可导致肝功能损伤,故饮食调理过程中注意地脂肪饮、高蛋白、高热量以及高维生素食物。主食可选择馒头、稀饭等容易消化的食物,维生素累的食物应选择柠檬、西红柿、青椒、生菜、菠菜等。高蛋白食物,应选择鱼肉、牛肉、兔肉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少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