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足(战壕足、海船足)
- 挂号科室:普外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双下肢长期静止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中者
- 典型症状:感觉过敏 血疱 水肿 心动过速 感觉迟钝
一、症状
充血前期:暴露于湿冷环境后不久即可产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开始仅有感觉局部寒冷不适,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则逐渐出现感觉迟钝,肢体变冷、苍白、麻木,轻度肿胀,周围脉搏减弱或消失。
充血期:于病人脱离湿冷环境后数小时开始,可持续6~10周,受累肢体变红、热、无汗和明显肿胀,周围脉搏跳动明显,出现弥漫性灼痛,不断加剧,于十天左右后代之以发作性刺痛,受热加剧,遇冷缓解,并可由多种刺激诱发。可有轻度心动过速,低热,暂时性蛋白尿等全身症状。严重病例可出现水疱、血疱,皮内或皮下出血,表皮剥脱或浅表坏疽,毛发和甲板脱落,常伴细菌感染。
充血后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受累肢体局部温度降低,有冰凉感,常见雷诺现象,感觉过敏,多汗,关节僵硬,复发性水肿,大疱,皮肤及附件萎缩等现象。
二、诊断
有暴露于湿冷环境后不久产生感觉局部寒冷不适,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则逐渐出现感觉迟钝,肢体变冷、苍白、麻木,轻度肿胀,周围脉搏减弱或消失。病人脱离湿冷环境后数小时开始,可持续6~10周,受累肢体变红、热、无汗和明显肿胀,周围脉搏跳动明显,出现弥漫性灼痛,不断加剧,于十天左右后代之以发作性刺痛,受热加剧,遇冷缓解,并可由多种刺激诱发。持续数月或数年。受累肢体局部温度降低,有冰凉感,常见雷诺现象,感觉过敏,多汗,关节僵硬,复发性水肿,大疱,皮肤及附件萎缩等现象。即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由于双下肢长期静止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种非冻伤性组织损伤。
二、发病机制
过紧的鞋袜、手套、僵硬不动的站立状态,导致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热量丧失,局部缺血使组织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形成。加之血管内液外渗,血管内细胞压力增大,血流淤滞,使局部缺血加剧。
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应注意保温防寒,穿宽松鞋袜。一旦发病应迅速脱离湿冷环境,患者卧床休息,恢复局部血循环,患肢应轻度屈曲或抬高,适度保暖,轻轻按摩患肢近端非麻木区。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