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猝死型冠心病,心性猝死,心脏性猝死)
-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老年人小腿浮肿 抽搐 心室纤颤 呼吸困难 意识丧失
一、症状
据国外文献报道,只有12%的心脏猝死者在死亡前6个月内曾因心脏疾患而就诊。而绝大多数病人则因症状缺乏特异性而被忽视。
1.胸痛、呼吸困难
猝死者在发病数天或数周前自感胸痛或出现性质改变的心绞痛,呼吸困难。在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机会较高。
2.乏力、软弱
在许多研究中发现心脏性猝死前数天或数周内乏力、软弱是特别常见的症状。
3.特异性心脏症状
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国外文献报道,24%的心脏性猝死者在心脏骤停前3.8h出现特异性心脏症状,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这些症状少见,特别是那些瞬间死亡者。
4.冠心病猝死是突然发生的
多在冬季,半数人生前无一点症状,绝大多数发生在院外,如能及时抢救病人可能存活。
5.心脏骤停的表现
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黏膜皮肤发绀。⑥手术时伤口不再出血。
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猝死:①过去曾经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突然发生心绞痛而于6h内或在睡眠中死亡。②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梗死或梗死先兆,于6h内死亡。③猝死后经尸解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硬化。
二、诊断
由于冠心病猝死的直接原因多系室颤所致,而室颤的电生理基础是心室肌电不稳定性,因此,预防冠心病猝死主要是预测室颤的发生。以下几种具有高度危险性:
1.有冠心病史、曾经发生过室颤的病人。
2.不稳定性心绞痛频繁发作伴ST段压低>2mm者。
3.器质性心脏病 心室增大,心功能减退伴有晕厥者。
4.器质性心脏病伴低钾、低镁者。
5.环境因素的改变 如过度烟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突发应激等。
这些情况都可使心肌缺血加重,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使室颤阈值降低而诱发猝死。对于这类病人,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对于有以下检查结果,也应视为高度危险者,应给予及时治疗。
6.心电图提示 频发多源的室性期前收缩,且有以下特点者:①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幅<1.0mV;②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时间>0.16s;③室性期前收缩QR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同,且T波高尖对称;④并行心律型室性期前收缩;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度室内传导阻滞者。
7.心室晚电位(VLP)阳性 可作为一恶性心律失常的筛选指标。
8.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异常 能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正常人心脏受交感和迷走神经的支配,心肌的电稳定性依赖于二者的平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心肌的坏死而使支配心脏的交感和迷走神经受损,尤其对迷走神经损害更为严重,使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导致心电不稳定性增加和室颤阈值降低,易发生室颤而致猝死。
心脏性猝死中90%是冠心病所致,但对于冠心病猝死的规律,认识还不很充分。
一、发病原因
1.病因
国外资料证明,在心脏性猝死中发现81%有明显冠心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一支以上的冠状动脉>75%狭窄,其中至少一根血管有>75%狭窄者占94%,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者为58%,已愈合的心肌梗死为44%,急性心肌梗死者占27%。这些研究的提示:广泛性冠状动脉病变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病理,而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形成及冠状血管的痉挛,更进一步促进心肌损伤心电稳定性下降,从而诱发心室颤动,心脏停搏。
2.常见诱因
(1)体力劳累:较前剧烈而持久的劳动,造成过于疲劳。
(2)饱餐、饮酒及过量吸烟。
(3)精神神经过度兴奋、激动。
(4)严重的心功能不全:不稳定性心绞痛。
(5)低钾、低镁血症。
(6)某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二、发病机制
研究提示:广泛性冠状动脉病变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病理,而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形成及冠状血管的痉挛,更进一步促进心肌损伤心电稳定性下降,从而诱发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其机制可能是:
1.由于局部心肌缺氧,正常的传导经路被抑制,心肌传导纤维的起搏活动增强,导致异位搏动及折返激动。
2.电解质离子的不平衡 尤其是低钾血症或应用利尿药引起的低钾及心肌缺血坏死导致组织内钾外流,使某些心肌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降低及自律性提高。
3.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病人在发病时多伴有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现象。
心源性猝死预防
1.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对冠心病的猝死尚缺乏准确和特异的近期预测指标,部分冠心病患者猝死前从无冠心病的表现。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等,对冠心病发病和冠心病猝死发病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目前国内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这是最根本预防冠心病猝死的措施。
2.加强猝死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建立完善的急救系统
目前,我国在医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不理想,尤其在院前复苏成功率更低,须努力设法提高复苏的成功率,致力于找到一种对院内外心脏骤停患者均能有效提高重要脏器血供,促进自主循环恢复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性复苏方法。加强和普及对社会非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的心肺复苏训练,不断完善急救设备,改善交通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最终将会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
心源性猝死鉴别
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仍正常。在心脏骤停的过程中,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但在灯光下易忽略。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心脏骤停因可引起突然意识丧失应与许多疾病,如昏厥、癫痫、脑血管疾病、大出血、肺栓塞等进行鉴别。这些情况有时也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如这些病患者的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进行复苏。心脏按压术对正在跳动的心脏并无大碍,而对心输出量不足的心脏还有帮助。
心源性猝死饮食
猝死型冠心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不宜过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心、肝、肾)脑髓、肥肉、卵黄及水产品中的螺、贝类、鱿鱼、乌贼鱼等。
不宜用兴奋神经系统和促发血管痉挛的食物,如浓茶、咖啡、烈性酒、强烈调味品(芥末、洋葱、大蒜、蘑菇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