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梗塞形成,脑梗死后脑出血)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心脏病、三高中老年患者
- 典型症状:头痛 高热 水肿 颅内出血 脑膜刺激征
出血性脑梗死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一般表现
发病年龄以老年患者多见,先有脑梗死,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脑梗死的症状可有意识障碍、不完全或完全性失语,头痛,眩晕、呕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运动性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症状。刘正松等观察2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现从脑梗死发病至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时间为:2~7天5例,8~14天12例,15天以上4例。一般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原有症状加重,其中意识障碍加重6例,偏瘫、偏盲、眩晕、呕吐或共济失调加剧者12例,头痛加剧、出现局限性抽搐者3例。
2.根据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时间分两型
(1)早发型:即脑梗死后3天内发生的出血性脑梗死。根据文献报道脑梗死后早期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常与栓子迁移有关,临床上常有神经系统症状突然加重,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脑CT扫描显示: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有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区内有高密度血肿图像,且常有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呈明显水肿。此时若无出血前的CT对比,有时很难与原发性脑出血鉴别,出血量大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2)晚发型:在脑梗死8天后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晚发型的发生常与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此种类型的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不明显,患者一般没有任何感觉,甚至病情逐渐有好转。脑CT扫描显示:多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有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此型多预后好,在临床上易被临床医师忽视。
3.根据临床症状演变分3型
(1)轻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晚,多在原来脑梗死7~8天后发生,部分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时发生,发生出血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加重,预后同原来的脑梗死。
(2)中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脑梗死后4~7天,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的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在原来的基础上病情加重,可表现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加重,一般无意识障碍,预后较好。
(3)重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生在脑梗死3天内,表现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突然明显加重,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重者可因脑疝死亡。
脑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中,突然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要考虑到有出血性脑梗死可能。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有诊断价值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所以在脑梗死患者病情恢复期及病情有突然改变时,应做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
4.原发病的表现
有心脏疾病者占绝大多数,如冠心病房颤、风心病房颤、冠心病频发性早搏、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
①有脑梗死,特别是心源性脑栓寒及大面积脑梗死的可靠依据,如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证实。
②一般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较重,或呈进行性加重,或在病情稳定、好转后突然恶化。
③在应用抗凝剂、溶栓药或进行扩容、扩血管剂治疗期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
2.影像学检查 脑CT扫描或MRI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出血性梗死。
3.脑脊液检查 有颅内压升高、脑脊液有红细胞,蛋白含量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4.有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疾病 如冠心病房颤、风心病房颤、冠心病频发早搏、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
5.排除诊断 排除原发性脑出血、脑瘤性出血等颅内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脑梗死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常见以下两种情况:
①心源性脑栓塞:多种心脏疾病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栓塞血管易于再通,受损血管壁脆弱易破。当血液重新涌入时即发生栓塞区出血。
②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病理研究发现,栓塞性脑血管病的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4%~71%,非栓塞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21%。因此,栓塞性脑梗死要特别警惕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1.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心源性栓塞如心房纤颤、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疾病、病窦综合征、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心房黏液瘤、左室附壁血栓如心肌梗死后左室壁动脉瘤、充血性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的形成与梗死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出血性脑梗死发生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梗死面积越大,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几率越高。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大脑半球1/2的大面积梗死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出血性脑梗死。
3.其他
①颞叶沟回疝形成过程中压迫大脑后动脉,引起颞叶下部出血性脑梗死。
②静脉窦血栓引起散在的血管渗血以及凝血因子缺乏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出血性脑梗死。
总之,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和心脏疾病引起的脑栓塞有关,和梗死面积大小有关,和梗死后的时间及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的使用有关。
二、发病机制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有高血压病的脑梗死,及脑梗死后的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白细胞升高、高热等,易诱发出血性脑梗死,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栓子迁移和血管再通
由于出血性脑梗死多数是由于脑栓塞引起,引起出血的原因主要是“栓子迁移”学说,血管内的栓子破碎并向远端迁移,此时远端的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死。当栓子引起血管闭塞后,由于正常纤溶机制影响,使栓子随即崩解,加之脑缺血后造成的代偿性血管扩张,使栓子向闭塞血管的远端推进,因此在原缺血区因受缺血损伤的毛细血管内皮渗漏,当再灌注后受强力动脉灌注压的影响,造成梗死区的继发性出血,这种出血可以很广泛。Fisher认为,尸检几乎所有的栓塞灶都可有小灶性出血。
2.大面积脑梗死
临床脑CT扫描、脑MRI检查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以及梗死后大范围水肿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脑梗死好发于颅底Willis环的前半部分,栓塞面积按Pullicino计算法,15ml以上为大面积栓塞。
大面积脑梗死时常伴有明显的脑水肿,使周围血管受压,血液淤滞,水肿消退后,水肿压迫损伤的血管重新灌注,因长时间缺血缺氧脑血管通透性增强,易发生渗血及出血。
3.侧支循环形成
早期动物实验发现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必要条件。侧支循环引起出血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据认为是脑梗死特别是在大面积梗死后,由于脑水肿使脑梗死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受压而发生缺血、坏死、内皮损害,病程第2周,水肿消退侧支循环开放,已发生坏死之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梗死周边斑点或片状出血。另外,脑梗死后几天至几周,毛细血管增生活跃,容易与软脑膜血管的侧支循环发生沟通,尚未成熟的皮质血管会出现血液渗出。
4.抗凝溶栓治疗
抗凝溶栓治疗以往一直存在争议,有人通过实验认为出血性脑梗死通常是栓塞性卒中的自然发展,与抗凝治疗无关,提出梗死的脑组织本身的化学环境可能对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和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5.高血糖
有人认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内皮受损易破裂出血有关。
6.发病时间
出血性脑梗死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发病时间的迟早直接影响病程经过和临床预后。早发型常与栓子迁移有关,临床症状突然加重,而迟发型大多与侧支循环有关。
总之,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发生的基本条件不外乎缺血后血管壁的损伤,软化、坏死的脑组织水肿程度的增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病灶区血流的再通、再灌注压增高或梗死边缘侧支循环开放,继发性纤溶及凝血障碍等,而最关键的机制是血流的再灌注。
出血性脑梗死预防
由于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心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所以应加强对于上述疾病或有可能引起出血性梗死的病因控制,如积极控制心脏疾病,合理调整血压等。具体方法是:
1.对于高血压患者 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降血压过低或过快,容易导致脑供血不全甚至出现脑梗死或分水岭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2.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抗凝等治疗应在有一定实验室控制的基础上应用。尽量减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 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以防止血脂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5.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在季节变换时,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应特别小心。
6.重视脑血管病的先兆 如有不适,如一侧肢体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涎或手足麻木,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眩晕伴有肢体症状。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异常时,如果患者条件允许,应及时进行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同时在脑血管治疗期间,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可及时复查脑CT扫描。
出血性脑梗死鉴别诊断
一、鉴别
出血性脑梗死在CT表现上也有出血病灶,应与原发性脑出血、脑瘤性出血等鉴别,有时需要有原始CT片对照观察方能确诊。
1.原发性脑出血
自从CT问世以来,脑出血临床诊断已不难。
临床上主要依据:
(1)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2)起病快,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有头痛、恶心呕吐。
(3)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既往高血压病史,尤其没有经过正规治疗者。
(5)脑CT扫描检查:患病当时即有高密度影,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有占位效应,对直径大于1.5cm以上的血肿均可精确地显示。可确定出血的部位,血肿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有无脑水肿和脑疝形成,几乎100%诊断。而出血性脑梗死是先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在脑梗死的基础上发生出血性病变。
2.脑瘤性出血
脑瘤性出血患者平时多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检查有视盘水肿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在此基础上病情突然加重,脑CT扫描显示:脑瘤囊性变或坏死区内密度高,可见血液平面。有时可见到不均匀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时肿瘤组织有强化反应。
出血性脑梗死饮食保健
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