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皮肤结核(疣状皮结核)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丘疹 挛缩性瘢痕 疣状增殖 鳞屑
一、症状
常见于暴露部位,以手背、手指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足、臀、小腿等处。损害多为单个,少数可有2~3个。
1.坚硬的紫红色丘疹 初起为为圆形或椭圆形黄豆大小的紫红色丘疹,质硬,玻片压诊无“苹果酱”现象。
2.疣状增生 丘疹逐渐扩大,以后表面粗糙角化,呈乳头状突起,被有灰白鳞屑,境界明显,周围有暗红色浸润。融合成斑块,基底明显浸润,中央层角化增厚,表面粗糙不平。缓慢发展呈疣状或乳头状隆起,表面覆以灰白色粘着性鳞痂。损害处有多数小脓疡(粟粒脓疡),加压时可见少许脓液从乳头沟缝溢出。
3.“三廓现象” 损害向四周扩展,中央形成萎缩性瘢痕。好发部位以手背及指背、前臂、踝部及臀部等处多见。经过迟缓,性质顽固,多限于局部,可有局部接种感染。对结核菌素的高倍(1∶100000)稀释液试验呈阳性。呈现“三廓”:中央愈合留下不规则的萎缩性瘢痕,边缘疣状增殖,再外围绕以平滑的红色浸润带。
二、诊断
1.接触史 病人是有机会接触结核病病人或动物的医务人员、饲养人员和屠宰人员。或有与结核病病人或结核杆菌污染物的接触史。
2.典型临床症状 单发的、质硬紫红色丘疹,或疣状增生伴溢脓及临床“三廓”现象。
3.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试验强阳性;脓液涂片镜检可见结核杆菌。
一、发病原因
直接接触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如结核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结核病动物的奶汁、病灶分泌物、血液等。
二、发病机制
病人多受到过结核杆菌感染,机体已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特异性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到感染时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释放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形成结核性肉芽肿改变。
所以在组织病理上,结核性肉芽肿由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中央可有程度不等的干酪样坏死,外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中可查到结核杆菌。由于变态反应,病变中央层逐渐增,厚角化过度或乳头瘤样改变,呈现疣状隆起。
开展卡介苗接种,严格工作规程,做好劳动防护和病畜治疗。定期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灶。患病后要主动、积极的做好隔离,集中处理脓液敷料,防止传染给他人。
1.寻常疣 损害较小,表面干燥,无炎症反应。
2.疣状狼疮 病变较软,在萎缩性瘢痕上常发生新结节,玻片压诊有“苹果酱现象”。
3.慢性增殖性脓皮病 化脓性炎症较显著,角化过度较少,结核菌素反应阴性。
4.孢子丝菌病 结节表面无疣状增生,常排列成串,培养可找到病原菌,结核菌素和孢子丝菌试验可帮助诊断。
5.着色芽生菌病 损害处炎症较明显,活组织检查或脓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
宜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及B族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宜选食物:芝麻、黄豆、大枣、蜂蜜、核桃、西瓜、胡萝卜、黄花菜、蛋黄、牛奶、香菇、花生、葵花籽、南瓜籽等。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如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对结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烧或药物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