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胃类癌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呕血 大便黑色 反胃 腹部不适
  胃类癌是起源于胃黏膜嗜铬细胞(APUD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类癌与其他胃恶性肿瘤比较,有不同的组织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特征。与胃癌相比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典型症状:肚子疼 呕血 大便黑色 反胃 腹部不适

胃类癌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胃类癌的临床表现与胃癌相似,一般不具有特征性。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见症状,其次为呕血、黑便、体重减轻、贫血、恶心和呕吐。胃类癌的临床表现多变,且常伴有其他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且可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食管癌、前列腺癌、克罗恩病及脑血管动静脉畸形等疾病并存。Gough等回顾性分析36例胃类癌的临床症状,其中72%有贫血(恶性贫血58%)、69%有腹痛、11%有类癌综合征。在伴随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占67%、甲状腺功能低下占39%、糖尿病占19%、阿狄森病占6%、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占6%。也有少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手术中或内镜检查时意外发现。

Hakan等将胃类癌分为4种类型:

1.Ⅰ型:伴A型慢性胃炎型。为常见类型,大约占65%。肿瘤主要发生在胃底、胃体部黏膜,有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恶性贫血伴胃窦部G细胞增生而致高胃泌素血症。病灶大多为直径小于1.0cm的多发性息肉样病变,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恶性度较低,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95%以上。

2.Ⅱ型:又称散发型,是目前临床报道最多的类型,约占21%。肿瘤发生在胃窦部小弯黏膜,很少并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高胃泌素血症。病灶多数是直径大于2.0cm的单发孤立结节,尿中组织胺排泄增加,内分泌症状明显。进展期多有转移,其中淋巴转移为55%~80%,血行转移为20%~30%,恶性病较高。

3.Ⅲ型:为伴Ⅰ型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型。此型可能有染色体11q13位点丢失。多发生在胃底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较轻微,高胃泌素血症明显。其恶性度及预后介于Ⅰ、Ⅱ型之间。

4.Ⅳ型:为伴胃内其他罕见内分泌肿瘤型,如G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癌、内外分泌混合瘤等,癌组织仅含有少量内分泌细胞者不包括在本型中。这类肿瘤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但肿瘤组织分泌的各种激素所引发的相应症状明显。国内外学者对上述分型中的Ⅰ、Ⅱ型基本持相同意见,对其他的类型认识不够统一。也有国内学者将胃类癌分为三型,把伴有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综合征的胃类癌归为第Ⅲ型。但是无论持何种分型观点,均认为由胃泌素血症诱发的胃类癌是一种良性行为的或低度恶性的肿瘤,常表现为多发性小肿瘤,而其他类型胃类癌恶性度较高,常伴有转移。淋巴结、肝脏和骨骼是常见的转移部位。

  二、诊断:

1.本病早期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表现与溃疡、胃息肉和腺癌相似的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非特异性症状,对诊断无特异意义。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胃类癌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Modlin统计胃类癌已由占所有胃肿瘤的0.3%增加至0.54%,占所有类癌的2~6%。高胃泌素血症者诊断率增加 更明显,可能与抑酸药物(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低胃酸、高胃泌素血症有关。同时也可能与现代诊断技术进步使该病的确诊率提高有关。有资料证实,高胃泌素血症超过4个月可引起肠嗜铬样细胞(ECL)增生,进一步可引发胃黏膜的类癌。

二、发病机制:

1.胃泌素假说:人们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壁细胞分泌胃酸的调节与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有关。起先人们认为胃泌素直接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目前发现这一机制至少还包括胃底的ECL细胞。胃窦的胃泌素通过多种机制进入血液循环,随后引起ECL细胞释放组织胺,后者与壁细胞的H2受体结合,激活质子泵,引起胃酸分泌。然而,胃泌素对ECL细胞还具有营养作用,可促进ECL细胞的自身复制,导致ECL细胞增生。因此,胃泌素不仅影响ECL细胞的分泌,还对其有营养作用。胃窦部酸可通过负反馈抑制降低循环中胃泌素的浓度。胃窦分离术使酸转移,结果诱导高胃泌素血症,手术后8周发现ECL细胞显著增生。相反,胃窦切除术可引起低胃泌素血症,可降低ECL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壁细胞分泌酸减少可反射性地升高循环中胃泌素的水平,因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诱导高胃泌素血症,激活ECL细胞,引起ECL细胞增生。一旦停止药物治疗,胃泌素水平降至正常,这一作用可被逆转。胃泌素假说认为胃酸分泌的有效抑制消除了胃腔内酸对胃窦胃泌素细胞的反馈抑制,引起高胃泌素血症,后者激活ECL细胞,首先引起ECL细胞弥散性增生,然后是局灶性增生,微结节形成,最后形成类癌。

Hirth及其同事持续给鼠口服H2受体拮抗剂BL-6341氢氯化物2年,发现高胃泌素血症的形成与其有剂量依赖性,并观察到ECL细胞从弥散性增生、局灶性腺瘤样增生到类癌形成的变化。而且,他们还通过毒理试验证明药物本身无任何毒性作用,认为其致瘤作用是通过胃泌素介导。Bilch把含有H2受体拮抗剂的饲料喂养大鼠,发现大鼠首先出现高胃泌素血症,将其杀死解剖发现在胃内有类癌形成。这些动物实验表明,高胃泌素血症与胃类癌的形成有关。

近年来临床上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动物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一步证明人类胃类癌也主要是由于高胃泌素血症造成。1992年日本学者Toshihisa对日本27例多发性胃类癌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指出A型萎缩性胃炎因其主要病变在胃底、胃体部,壁细胞破坏严重,故多为低酸或少数呈无酸,长期的无酸或低酸必然引起高胃泌素血症,最终导致胃类癌发生。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是另一种高胃泌素血症,发生胃类癌的危险性也较高。伴有MEN-Ⅰ者10%~15%最终发展为类癌,不伴MEN-Ⅰ者发病率与普通人群相似。有报道称胃窦切除后,这类病人的微结节或类癌(ECL细胞增生)消失。Borch报道伴有嗜银细胞结节增生的恶性贫血病人血浆胃泌素水平较无ECL细胞增生者高,类癌形成者血浆胃泌素水平最高。迄今尚未见长期应用药物诱导的高胃泌素血症在人类引起胃类癌的报道。

2.其他:尽管大量证据支持胃泌素在促进ECL细胞形成类癌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有其他假说。Axelson在对大鼠的研究中发现,门-腔分流在缺乏高胃泌素血症的情况下可引起ECL细胞增生,对施行门-腔分流大鼠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引起高胃泌素血症,其ECL细胞增生较单纯应用奥美拉唑治疗者显著。这一结果表明,除胃泌素外,还存在ECL细胞营养因子。Berendt报道3例多中心胃类癌,亲银反应阳性,分泌血清素和P物质。由于这种染色特点是小肠EC细胞和小肠类癌的典型表现,作者认为肿瘤来源于小肠型化生的内分泌细胞,而不是增生的ECL细胞。也有学者认为类癌本身可产生胃泌素释放因子或胃泌素,而不是依赖于胃酸缺乏或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导致的高胃泌素血症。Solcia回顾了44例胃底类癌,未发现类癌形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有联系。

胃类癌瘤预防

一、预防:

1.注意食物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应占每餐的2/3以上,植物性饮食应含有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和粗粮等。

2.控制体重,避免体重过重或过轻,成年后要限制体重增幅不超过5kg,超重或过度肥胖容易导致患子宫内膜癌、肾癌、肠癌的危险性增高。

3.不吃烧焦的食物,烤鱼、烤肉时应避免肉汁烧焦。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肉及熏肉只能偶尔食用。最好煮、蒸、炒食物。

4.多吃淀粉类食物,每天吃600-800g各种谷类、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少越好。要限制精制糖的摄入。食物中的淀粉有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作用,高纤维饮食有可能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发生。

胃类癌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低分化腺癌:

恶性度大的胃类癌之病理类型大多为溃疡浸润型,诊断易与低分化腺癌混淆,鉴别诊断需要靠病理电镜检查、嗜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胃低分化腺癌,细胞呈片巢状或不规则腺管状和乳头状排列,细胞大小极不一致,有较多的核分裂相和坏死,胃类癌细胞大小基本一致,核分裂相和坏死少见。低分化腺癌嗜银染色呈阴性反应,但有文献报道大约不到10%的胃类癌患者嗜银染色亦呈阴性反应,故对这类患者需要进一步靠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

2.胃神经内分泌癌:

鉴别需靠病理诊断,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瘤组织易广泛浸润,瘤细胞多呈片巢状排列,细胞为小梭形,胞浆少,形态似燕麦样有核分裂象和坏死。免疫组化染色可发现神经内分泌细胞达50%以上。

3.中肠的类癌:

尿检出现高浓度的5-HIAA,而属于前肠类癌的胃类癌患者尿中5-HIAA含最较低。

胃类癌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洋葱:我们在生活中的饮食中经常吃洋葱可以很好的降低胃中亚硝酸盐含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洋葱中含有一种栎皮素的物质,为天然的抗癌物质。研究显示,经常吃洋葱的人,胃癌发病率比少吃或不吃洋葱的人要少25%,患胃癌的致命率也低了30%。

2.菌菇类:主要包括有冬菇、香菇、金针菇等以及木耳等。倘若在饮食上长进食这些食物有很好的抗癌作用,有防癌的功效。比如,冬菇中所含的多糖体,抗癌率非常高。黑木耳、白木耳所包含的多糖体也是一种抗癌的有效物质。菌菇类食物中富含的粗纤维和钙等都有防癌作用,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3.番茄:在番茄中含量最多的就是番茄红素及胡萝卜素,它们都是抗氧化剂,特别是番茄红素,能中和体内自由基,对于抗胃癌和消化系癌有利 。

4.椰菜花:在椰菜花中最主要的防癌物质是微量元素钼,并且含量还相当丰富,可阻断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合成,能起到抗癌防癌作用。有研究报告指出,椰花菜还含有一种可以刺激细胞活动的酵素叫小硫化物,能阻止癌细胞的形成。吃椰花菜对预防食道癌、胃癌等都有一定作用。

拉肚子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