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胆小管性肝炎)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肝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其他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皮肤瘙痒 灰白大便 尿黄似浓茶 重度黄疸 皮肤出血斑
淤胆型肝炎症状诊断
症见:黄疸进行性加重并持续3周以上,病人皮肤瘙痒,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小便深黄,大便色变浅,短期内可呈灰白色。肝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1)急性淤胆型肝炎的诊断
1、 临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有关肝炎病原学检查为阳性,
2、 黄疸深而持续时间长达3周以上,具有”三分离”特征,即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轻。黄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显升高,而后出现黄疸深,ALT下降,黄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
3、 具有梗阻性黄疸特征,皮肤瘙痒,陶土色大便,血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可达正常水平10倍左右,而且持续时间长。血清AKP,R-GT,总胆固醇及血清脂蛋白X等可轻度至中度增高而尿胆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4、 除外药物等原因及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所致肝外梗阻性黄疸。
5、 肝组织学检查符合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
2)慢性淤胆型肝炎的诊断
1、 临床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诊断。多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血清学指标或HBV-DNA/HCV-DNA阳性。
2、 有梗阻性黄疸临床特征并除外肝外梗阻或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3、 肝活检符合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并有淤胆型肝炎的形态学特征。
淤胆型肝炎疾病病因
淤胆型肝炎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多发生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
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胆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性肝炎和病毒性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预防
积极治疗急性肝炎或是其他肝病。
淤胆型肝炎鉴别诊断
1.肝细胞性黄疸
伴有轻重不等的肝细胞衰竭的症状与体征,如异常乏力,食欲减退、蜘蛛疙、肝掌及肝功能损害的生化改变等。总胆红素(TBlL)一般在200umol/L以下,少数肝细胞衰竭的患者TBIL可在200umol/L以上。
先天性黄疸,是遗传性生理障碍的一类疾病,大多为新生儿或少儿。
2.溶血性黄疸
是指大量红细胞在体内破坏产生胆红家突然增加,超出肝细胞清除代谢胆红素的速度,其特点为:化验提示末结合型胆红宗(间接胆红家ImL)显着增加;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毒蛇咬伤、药物毒副作用、骨髓无效造血、肺梗死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主要特点是:患者巩膜深黄色,皮肤届痒,小便如浓茶色,大便色浅甚至如白陶土色;急性者有肝肿大,慢性者兼有脾肿大。
胆汁淤积时还必须鉴别由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引起的黄疸,这种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如胆管结石、壶腹部周围肿瘤。总胆管结石时可有右上腹绞痛,壶腹部周围肿瘤常有上腹部隐痛或后背痛,可在上腹部们及肿块,B超检查常可提供较确切的诊断依据。
淤胆型肝炎饮食保健
一.食疗方
1.玉米须茵陈汤
玉米须、茵陈、车前草,加水,浓煎去渣,加白糖适量,每次服200ml,每日3-5次。用于淤胆型肝炎。
2.消炎利胆茶
将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加水1000克,煎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日3次,每次250克。利尿利胆,清热消炎,健胃利胆。
3.茵陈粥
茵陈,加水,取汁,入粳米,加水,煮至米烂汤稠,加白糖少许,稍煮一沸即可。每日2-3次,7-10天为1疗程。治疗出现身目俱黄,尿黄如浓茶,恶心、乏力,舌红苔黄腻患者。
二、乙肝吃哪些对身体好?
1、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包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2、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
3、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4、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三、乙肝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忌酗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醛,它们对于肝脏都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乙肝患者本身肝细胞已有损害,加上饮酒更加是雪上加霜,促使病情加重,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变。
2.禁忌饮食过量,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过多的吃肉类和糖类,会使多余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转化为脂肪而储藏,其中肝脏也是重要储藏点,天长日久,身体肥胖,势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脏负担加重,促使乙肝恶化。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体重,少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等。
3、慎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