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中毒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晕 头痛 恶心与呕吐 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 呼吸抑制
药物中毒症状诊断
临床特征:
1、轻度中毒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兴奋或抑制,容易出现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
2、重度中毒者可出现昏迷、呼吸抑制、惊厥、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瞳孔缩小如针尖大小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3、慢性中毒者的症状主要有食欲不振、便秘、消瘦、衰老和性功能减退等。
药物中毒疾病病因
影响药物中毒的因素 一般认为药物中毒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药物管理
随着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若管理跟不上,药物中毒的发生就会增多。
2.地区性疾病也是一种重要因素
如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六氯对二甲苯比较广泛,中毒性神经病和神经症发生率也较高。
3.遗传因素
是某些药物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G6PD)缺乏患者在应用奎宁类抗疟药时发生的溶血性贫血中占重要地位。中国的G6PD缺陷者分布很广,西南和沿海省市阳性率较高。慢乙醯化患者长期使用异烟约有23%的病人患多发性外周神经炎。欧洲白种人慢乙醯化者占60%,中国约占20%。假胆碱酯缺陷的病人,用同样剂量肌肉松弛药琥珀胆碱后,延长呼气与吸气之间的间隙时间,严重者造成窒息死亡。酒精体内代谢主要靠乙醛脱氢,乙醛脱氢缺乏者易产生酒精中毒。欧洲人几乎不缺乏,亚洲人缺乏乙醛脱氢者多于欧洲人,中国人约为35%。
4.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对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3倍。儿童用药更应注意,因为儿童药物代谢发育不完全,对药物的毒性敏感性高。如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患儿可能在症状出现后数小时死亡。儿童肾排泄链霉素缓慢,长期应用可造成耳聋。老年人的心、肝和肾脏功能都在衰退,易发生过敏反应或中毒现象。相同剂量的地高辛,血浆半衰期延长,洋地黄中毒发生率高。老年人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肌注青霉素后血浆浓度较青年人高13倍。老年人应用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剂量要调整,因为老年人肝脏药代谢活性下降。老年人用药种类多,用药时间长,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药物中毒预防
药物中毒预防措施
1、加强毒物宣传:普及有关中毒的预防和急救知识。
2、加强毒物管理:严格遵守毒物的防护和管理制度,加强毒物的保管,防止毒物外泄。
3、防止误食毒物或用药过量:药物和化学物品的容器要另标签,医院用药要严格查对制度,以免误服或用药过量。
药物中毒鉴别诊断
对病史的询问和临床检验与一般疾病基本相同o但对药物中毒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首先应区分病人出现毒性症状是由於病情发展所致o还是因用药引起o如头痛p头晕p恶心p呕吐等。遇有皮疹突然发生o应考虑与药物或毒物有关。医生要特别询问服药史o用药品种p剂量和时间o还要熟悉每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ot解患者家族药物毒性反应史。中毒症状潜伏期对诊断的参考意义很大o多数为1~2天o最多不超过10~12天。
有特征性的中毒症状和体征与常见内科急症相似;而不同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又可能相近或重叠;对同种毒物中毒在不同的机体中毒的表现也会有差别。因此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急性中毒诊断要点是结合病史与现场调查,临床与体格检查、毒物检验等资料去伪存真,综合分析。
根据病史综合分析
采集详尽的中毒病史是诊断的首要环节。生产性中毒应询问职业史、工种、生产过程、接触的毒物种类、数量、中毒途径及其他人发病情况。非生产性中毒要了解个人生活、精神状态,本人和家人经常服用药物和使用的杀虫剂,还须调查中毒环境。病人现场的所有药物或化学物,以及盛放的口袋和容器。尽量采集患者平时生活、学习、工作及最近的情绪变化等信息,以判断有无服用或使用某种药物的可能。对中毒史确切者,应详细确定药物的种类、中毒的途径及时间,大致估算所服药物剂量等。根据临床表现具体判断中毒药物种类
对于突然出现的紫绀、呕吐、昏迷、惊厥、呼吸困难、休克而原因不明者,首先要考虑急性中毒的可能;对不明原因的昏迷除要考虑有中毒的可能性外,诊断思路要宽些,须除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中暑、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肺性脑病等;要特别注意毒物中毒的主要特征表现,即所谓“中毒综合征”,这些综合征不仅具有诊断意义还有助于对中毒严重性进行判断。
药物中毒饮食保健
一、药物中毒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红枣茶:红枣10枚,白糖10克煮烂,加入5克茶叶冲泡的茶汁饮食。
用山药20克,莲子10克,沙参10克,玉竹10克,瘦猪肉500克煮汤喝和吃肉.一至二次然后在用洋参10克,乌鸡一只去皮,内脏.煮汤喝汤吃肉.一至二次.
二、药物中毒吃什么对身体好?
1、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偶尔吃点无盐餐。
2、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 多喝水。
药物中毒最好别吃什么食物?
1、 忌食辛辣食物;
2、 戒烟酒;
3、 少喝浓茶或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