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湿温、湿瘟)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肠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粪口传播,虫媒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发烧 食欲减退 肝肿大
副伤寒症状
起病初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将出现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出现以腹胀、腹痛、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脾肿大、中毒性肝炎;皮疹。
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症状较特殊。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8~10天,有时仅为3~6天。
1.副伤寒甲
乙起病缓慢,但骤起者亦不少见。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约2~3天后症状减轻,继而体温升高,伤寒样症状出现。亦有胃肠炎症状显著,并且持续较久者,以副伤寒乙多见,曾被称为“胃肠炎型副伤寒”。发热常于3~4天内达高峰,波动较大,稽留热型少见。热程较短(副伤寒甲平均3周,副伤寒乙2周),毒血症状较轻。出现缓脉与肝、脾肿大。皮疹常较早出现,可遍布全身且较伤寒皮疹稍大而色较深(副伤寒甲),但有时呈丘疹状(副伤寒乙)。肠出血、肠穿孔均较少见。病死率较低。
2.副伤寒丙
副伤寒丙临床又分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及败血症型。
(1)伤寒型:
症状与副伤寒甲、乙大致相似。但常有肝、脾肿大,易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热程约1~2周,以后热渐退,病情趋向好转。
(2)急性胃肠炎型: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病程短,约2~5天内恢复。
(3)脓毒血症型:
常见于体弱儿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脓毒血症症状。全身症状除高热外,还有寒战、头痛、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肝、脾增大,甚至出现黄疸。脓毒血症常引发骨髓炎、关节炎、胸膜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3.病菌反复侵入血循环常导致副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以副伤寒甲为多。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体温逐渐下降又重升,5~7天后方正常。
一、发病原因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三种: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又各称副伤寒甲沙门菌、副伤寒乙沙门菌、副伤寒丙沙门菌。
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
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以夏秋季发病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二、发病机制
病原菌产生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病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部分进入淋巴结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病原菌可反复多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反复发作。病菌向全身扩散,侵入肝、胆、脾、肾、骨髓等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内毒素可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重炎症。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肠出血或穿孔少出现,但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不显著,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常引起化脓症。败血症副伤寒常有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化脓性迁延性病灶。
副伤寒预防
本病的最关键预防是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
1.个人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不饮用生水、生奶等。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2.卫生监督部门
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伤寒的水型流行在许多地区占最重要位置,给水卫生改善后,发病率可明显下降。
3.隔离
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须作适当的消毒处理。慢性带菌者的管理应严格执行。饮食、保育、供水等行业从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应调离上述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定期接受监督管理。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有发热的可疑伤寒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4.疫苗预防
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
一、与伤寒鉴别
1.细菌培养
发热期间血液和骨髓培养阳性率较高。胃肠炎型患者粪便培养易获阳性。有局部化脓病灶的患者,可从抽取的脓液中检出病原菌。
2.伤寒凝集试验
副伤寒甲、乙的凝集效价较高,但副伤寒丙的效价较低。少数患者在病程中伤寒凝集试验始终阴性。
伤寒的潜伏期长短因感染病菌的多少而不同,一般为1至3周。副伤寒潜伏期为3到10天。
二、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细菌培养鉴别
地方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败血症(猪霍乱沙门氏菌为主)、病毒感染(伤寒杆菌为阴性)、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粟粒型肺结核、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杆菌为阴性)、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杆菌)、疟疾(疟原虫)
2.慢性肠炎
发烧、便溏,类似痢疾。多发于幼儿和老年人。
3.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组织细胞呈异常增生和浸润。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贫血、出血。
副伤寒饮食
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