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剥脱性骨软骨炎(OCD,分离性骨软骨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16到25岁的男性
  • 典型症状:关节肿胀 肌肉萎缩 关节局部刺痛 关节积液 第2肋软骨痛
  多数人认为本病与外伤骨软骨骨折或反复轻度外伤导致血运障碍,骨软骨坏死脱落所致,也有人提出细菌栓子或脂肪栓塞终末动脉以及家族遗传等有关。碎片包括软骨和其下方骨质。碎片与母骨之间有纤维蒂相连或无蒂游离。母骨和碎片断离面有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覆盖和少量新骨形成。完全游离体碎片为游离体吸收滑液营养而不断增大。游离体大小、数目不等,可发生关节绞锁。蒂断裂导致关节内血肿,关节磨损产生增生性关节炎。
典型症状:关节肿胀 肌肉萎缩 关节局部刺痛 关节积液 第2肋软骨痛

一、症状

本病好发于16~25岁之间的男性,膝、肘关节常见,髋、肩、踝或跖趾关节也可见到。通常侵蚀一个关节,无全身症状。可有关节钝痛、活动加重,休息减轻,关节肿胀轻。游离体可出现关节绞锁、血肿和创伤性关节炎。可查到关节肿胀、积液、压痛、触及包块,活动受限可闻捻发音。肌肉萎缩。股骨内髁和外髁、髌骨关节面、肱骨外髁、桡骨小头、踝关节的距骨内上均可发病,可引出压痛。

剥脱性骨软骨炎常发生在膝关节易受损的股骨髁部,所占比例不同,内髁占85%(典型69%、延伸的典型6%、下中心型10 %),外髁占15%(下中心型13%、前侧型2%)。

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分期:

I期:软骨下骨质坏死,之后继发累及到软骨,关节软骨的表现是稍变软.失去光泽。

Ⅱ期:关节面的一部分连同软骨下的一小片松质骨逐渐因缺血而发生坏死,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

Ⅲ期:再进展软骨脱落,剥脱处骨质凹陷下去,底部附有纤维组织.边缘不整,呈火山口样变。

二、诊断

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临床症状有膝关节疼痛,反复的肿胀或绞锁。X线平片所见:早期无明显变化或有软骨下骨质线样吸收变化.晚期可见股骨髁有明显的骨质吸收坏死或骨缺损影像。关节镜检查。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起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有如下两种学说:

1.创伤学说 频发的、连续不断的创伤,可以造成骨及软骨无法修复的损害,以致引起骨软骨变性、剥脱或游离。这种认识可以解释为什么本病好发于运动员或活动量大的人群。

2.内分泌及遗传因素学说 在运动量不大且无经常遭受外伤影响的人群中亦可发生本病,显然创伤说难以解释此组病例,因此有的学者提出,本病可能与内分泌或是遗传因素有关。

3.此外,还有骨骺动脉栓塞、低毒感染等学说。

总之,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目前仍在探索中。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理解剖主要表现为关节内骨软骨损害,临床上显示骨软骨的剥脱及落下的软骨坠落至关节内形成关节内游离体(亦可呈半游离状态),以致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预防: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病的病人在术后膝关节应屈曲30°,至少固定6 周,制动期间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解除固定后提早进行活动,以便使患肢功能尽快恢复。

本病需与下面的疾病进行鉴别:

1. 自发性骨坏死:发生于股骨下端,MRI 表现为坏死区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软骨下骨板一般无中断,增强后坏死区可呈均匀一致的强化,亦可外周呈条带样强化。强化区的病理基础是肉芽组织。

2. 骨关节炎:最初先出现关节软骨的损伤,以后关节软骨边缘处形成新生骨赘,软骨下骨髓内骨质增生和骨内囊肿形成,可出现滑膜增生肥厚。软骨下骨的硬化,在T1WI、T2WI 均可见软骨下骨髓内呈低信号的条状硬化带,无剥脱骨片形成。

临床上还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骨软骨瘤病、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所形成的骨侵蚀相鉴别,但后者主要以膝关节软组织及滑膜改变为主要表现。

宜吃:

宜吃钙质含量高的食物;宜吃磷元素含量高的食物;宜吃锌元素含量高的食物。

慎吃:

忌吃含有碳酸的食物;忌吃含有磷酸的食物;忌吃寒凉的食物。

创伤性关节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