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震性耳聋(间断脉冲噪音损伤,噪声性耳外伤)
- 挂号科室:耳鼻喉科
- 发病部位:耳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昏迷 耳痛 头昏 鼓膜充血 耳鸣
一、症状
1.内耳 一般损伤于耳蜗基底转至第二转中部。先有螺旋器外毛细胞及支柱细胞变性、移位或部分脱离基底膜,严重者全部细胞严重退变以至螺旋器消失、耳蜗神经节变性、内淋巴腔出血。前庭部分的变化一般较轻。
2.中耳 鼓膜可由轻度充血以至破裂、听小骨骨折或脱位、鼓索神经断裂、蜗窗膜破裂引起外淋巴瘘等。
临床表现
爆震性聋不像噪声性聋,两耳受到震伤的程度不相称,单耳受损者并不少见。
1.耳聋 轻者为暂时性,重者为永久性。一般在伤后半年不能恢复者,即难以恢复。耳聋属感音神经性或混合性,故听力曲线多样化,典型的4000Hz谷形曲线并不多见。有时强烈的爆炸声触发心理因素,引起听中枢功能抑制,导致功能性聋,并常伴有失语等。功能性聋可与爆震性聋同时存在。
2.耳鸣 发生率约占50%~100%,持续性者较间歇性多见。有些患者感到耳聋不重,而主要的痛苦为严重高音调性耳鸣。
3.耳痛 发生率约占20%,多因鼓膜破裂引起,故为短时性。
4.眩晕 伴有迷路震荡和迷路出血者可有眩晕、自发性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伴有脑震荡者有昏迷,常后遗眩晕、头痛、头昏。
5.鼓膜损伤或破裂 可见鼓膜充血、有淤斑或出血,甚至破裂。
一、病因
机械性损伤 瞬间发生的强正压波使鼓膜破裂。据实验,鼓膜临界穿孔压力为0.18kg/cm2,高达3000kg/cm2正波可穿破鼓膜,使听骨移位,鼓室内出血,借听骨链和蜗窗作用于内外淋巴液,可使内淋巴产生剧烈波动,造成螺旋器和毛细胞坏死变性。
代谢紊乱 爆震引起毛细胞内的SDH(琥珀酸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流阻塞和细胞变性。爆震波可使身体其他处同样发生破裂出血和挤压伤。爆震波的峰值越大,或暴露时间过长或重复遭受损伤,则损害的程度就越重。鼓膜按损伤程度,可表现为瘀血、混浊或穿孔。中耳内耳损害不尽相同,有时中耳损伤严重而内耳损伤可以很轻。
1.简单防护
在预知的情况下,应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避开爆震波的超压;俯卧或背向爆心;张口及作咀嚼吞咽动作;戴用护耳的帽或头巾;用手或臂部掩耳、油棉花塞耳等。
2.工事防护
对核武器、炮弹、炸弹爆炸时利用工事预防爆震性聋很有效。
3.器材防护
如各种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4.卫生监护
已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不得参加枪炮射击训练;打炮时选择没有回声的开阔地;在不影响训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集群发射;对炮兵部队进行定期听力检查,发现有听力损伤者,应暂停训练,及时治疗。
5.及早治疗
与其他类型的耳聋鉴别。
耳的饮食养生保健基本原则是:清淡为主,多食米、面、豆类、蔬菜水果;适量食用瘦肉、鸡蛋及动物肾脏等,避免肥肉辛辣之品,戒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