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热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肝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腹胀 肝热及胆 纳差 肝肿大 恶心
肝热病症状诊断
以腹胀纳差、恶心厌油、右胁疼痛、肝肿大,或有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
肝热病疾病病因
因湿热疫毒之邪侵及中焦,郁蒸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
肝热病预防
保持情志乐观,情绪稳定。
注意饮食,切忌暴饮暴食,不饮酒。
注意休息,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
加强自身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家庭隔离。
肝功能正常者,可配以适度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肝热病鉴别诊断
心脏发热病,
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
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
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
先觉腰痛和小腿发i,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i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
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肝热病饮食保健
食疗方:
(1)田基黄、茵陈各30g。水煎服,1剂/日。
(2)夏枯草30g,贯众、蛇舌草各20g。水煎服,1剂/日。
(3)五味子、丹参、板蓝根各30g。水煎服,1剂/日。
(4)五味子粉,连续服45天,用于转氨酶失常者。
(5)苦瓜500克炒熟食,或与瘦猪肉50克,煎汤服,每日2-3次。
适宜食物:清淡饮食,低盐低油脂低胆固醇饮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及足够热量的食物。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核桃、南瓜子、松籽、木耳和蛋黄。苜蓿、菠菜等及动物肝。
不适宜:
1.忌油煎炸、油腻食物,如肥肉、浓肉汤等动物性脂肪。
2.粗食物如玉米、高粱米;生硬食物如花生、核桃及连骨带刺食物,均应忌用。
3.忌产气食物,如韭菜、洋葱、黄豆和番薯等。
4.忌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芥末、胡椒、葱、蒜及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