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大肠腺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排便频率异常 大肠黑变 结肠梗阻 便血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积极诊治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典型症状:肚子疼 排便频率异常 大肠黑变 结肠梗阻 便血

大肠腺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大肠腺瘤的症状与其大小及所处部位有关。小的腺瘤常无症状,较大腺瘤的症状可归纳如下:

1.便血:可为程度不同的便血,如出血量较少或腺瘤位于右半结肠时,常不易为肉眼觉察,大便潜血试验可能为阳性。

2.肠道刺激症状:表现为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多见于绒毛状腺瘤。

3.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较大的有蒂腺瘤可引起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而致腹痛。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2.试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大肠腺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大肠瘤属癌前病变,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

二、发病机制: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大肠腺瘤预防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大肠腺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肠结核:

大多数患者有原发性结核病灶存在。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粪便多呈黄色稀便,带黏液而少脓血,腹泻与便秘常交替出现,0T试验阳性。结肠镜及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2.结肠息肉:

也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易与结肠癌相混淆,但结肠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资鉴别。

3.阑尾脓肿:

有急慢性阑尾炎或右下腹痛史,可有右下腹压痛及腹肌紧张,周围血象升高,腹部B超或CT检查可发现有下腹液性包块,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排除盲肠肿瘤。

大肠腺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包括:猪油、牛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等。

2.植物油限制于每人每日20-30克左右(约合2-3汤匙)。

3.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

4.适量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金枪鱼等。

5.每日补充膳食纤维素35克以上。

6.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藻类等。

7.用部分粗粮替代细粮。

8.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9.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产品等,以补充维生素E。

10.注意摄取麦芽、鱼类、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肠套叠,肠梗阻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