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化脑,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腹胀 易激惹 烦躁不安 局部肢体抽动 颅内压增高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of newborn)以下简称化脑,是新生儿期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化脑是常见的危及新生儿生命的疾病,本病常为败血症的一部分或继发于败血症。但有的患儿无败血症症状,而仅有暂时的菌血症。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尤其早产儿),主要表现烦躁不安、哭闹尖叫、易激惹、严重者昏迷抽搐。有时表现反应低下、嗜睡、拒奶等症状。故疑有化脓性脑膜炎时应及早检查脑脊液,早期诊断,及时彻底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
典型症状:腹胀 易激惹 烦躁不安 局部肢体抽动 颅内压增高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一般表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一般表现包括面色苍白、反应欠佳、吮乳减少、呕吐、发热、少哭、少动、拒乳或体温不升、腹胀、黄疸、肝大、休克等。


2.特殊表现

(1)颅内压增高:较小的病儿由于囟门还没有闭合,骨缝可以裂开,所以症状出现晚,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症状,由于新生儿颈肌发育很差,颈项强直较少见。

(2)接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易激惹、惊跳、突然尖叫和嗜睡、神萎等。可见双眼凝视、斜视、眼球上翻、眼睑抽动,面肌小抽如吸吮状,也可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一侧或局部肢体抽动。

摇头,往往到出现惊厥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3)由于病变可引起脑膜粘连和脑实质的损害,因此可以出现颅神经麻痹、失明、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及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二、诊断标准

1.病史 起病前有化脓性感染史。

2.临床特点 主要表现烦躁不安、哭闹尖叫、易激惹、严重者昏迷抽搐;有时表现反应低下、嗜睡、拒奶等症状。重者可发生脑疝,甚至呼吸衰竭,或可引起休克。

合并症常合并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可同时存在颅内出血。

4.辅助检查颅脑CT及颅脑B超检查对诊断、分度、估计预后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5.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或为脓样。细胞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占绝大多数,糖定量减低,蛋白显著增加。脑脊液涂片可检得病原菌。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常见病原:以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其他也有由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欧美国家则以GBSⅢ型和大肠埃希杆菌为最多见。

不常见病原:至于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李斯特菌则很少见。

   1.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


2.免疫功能不成熟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IgG,出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引起严重感染。新生儿严重感染时又会导致血清IgG及其亚类浓度下降,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亦下降。

3.发病的高危因素

(1)有感染病灶:如皮肤脓疱病、脐炎、肠炎、肺炎、中耳炎等。

(2)围产因素:如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母亲有产时感染、羊水早破或污染或发热等。

(3)其他:也可有脑脊膜膨出、先天性窦道、神经管缺损、胎儿头皮采血标本穿透伤,或因胎内心电图监测致邻近播散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新近研究表明,细菌侵入脑脊液增殖、扩散和降解,释放毒素(革兰阴性杆菌)或磷壁酸质(革兰阳性杆菌),这些物质刺激炎性反应,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室管膜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引起多形核粒细胞黏附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氧化物质损伤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大,最终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血流减慢等。

三、染病途径

大多数新生儿脑膜炎病例是由血行播散引起,少数是由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引起,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防

一、预防

    1.做好产前保健

每个孕妇均应做好产前保健,避免感冒等发热性疾病。


2.防止围生期感染

(1)生产过程中严格消毒:实行新法接生,严格消毒接生人员的双手及接生用具等。

(2)注意皮肤、黏膜护理:产后应注意新生儿皮肤护理,防止脐部被水或尿液浸湿,浸湿后要及时消毒处理。护理好新生儿的皮肤、黏膜,防止损伤和感染。小儿啼哭不要让泪水流入外耳道,如流入应及时处理。防治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及时治疗鼻窦炎、中耳炎和新生儿脐部感染等。

(3)减少感染机会:注意小儿与有感染的人员隔离,减少感染机会。

(4)母乳喂养:进行合理喂养,以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3.主张对明确诊断败血症的患儿应常规性作脑脊液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化脑。

积极治疗败血症也是预防措施。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一、鉴别

    1.结核性脑膜炎

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血管病性疾病,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不是很清除,估计与环境污染可能有关。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


起病缓慢,热度不高,脑脊液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显著降低,可找到结核杆菌。

2.病毒性脑炎

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

多低热,脑脊液中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而化脓性脑膜炎多高热,脑脊液中细胞数明显升高,且糖含量降低,乳酸、乳酸脱氢酶、溶菌酶的增高和pH值降低,可作鉴别。

3.其他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作出鉴别诊断一般不难。

如:脑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代谢性脑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需要鉴别。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饮食保健

    1.做好产前保健:

每个孕妇均应做好产前保健,避免感冒等发热性疾病。


2.防止围生期感染:

(1)生产过程中严格消毒:实行新法接生,严格消毒接生人员的双手及接生用具等。

(2)注意皮肤,黏膜护理:产后应注意新生儿皮肤护理,防止脐部被水或尿液浸湿,浸湿后要及时消毒处理,护理好新生儿的皮肤,黏膜,防止损伤和感染,小儿啼哭不要让泪水流入外耳道,如流入应及时处理。

(3)母乳喂养:进行合理喂养,以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4)减少感染机会:注意小儿与有感染的人员隔离,减少感染机会。

3.积极防治新生儿败血症:

一旦发现有感染灶应迅速治疗,使用抗生素并处理局部感染部位,积极防治新生儿败血症,防止细菌侵入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脑室炎,脑疝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