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采末病(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老年前期痴呆)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典型症状:头晕 人格改变 命名性失语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障碍
一、症状
多隐袭起病,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刺激的情况下症状很快出现。记忆障碍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许诺的事情,言语罗嗦而重复等。随后,智能衰退日益严重,进食不知饥饱,外出后找不到自己家门,叫不出家人的名字,甚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是否已经结婚等。有时因记忆减退而出现错构和虚构;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怀疑被他人偷窃;或因强烈的嫉妒心而怀疑配偶不贞。此类片段的妄想,可随着痴呆的加重而逐渐消退,患者的视空定向能力也常在早期受损。不能临摹较简单的立体图形,可从神经心理测验时检出。有的患者不能正确使用词汇,不能认识镜中自己的形象,尚可有失语、失认(agnosia)、失用(apraxia)及自体部位觉缺失及强握,吸吮等原始反射。
有的患者早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躁狂或抑郁症状,有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的可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痴呆症状日益明显才被确诊。患者尚可有性格改变,缺乏羞耻及道德感,不注意个人卫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常收集废纸杂物视作珍宝,及至后期,终日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口齿含糊不清,言语杂乱无章。
部分病人在其病程中,精神症状急剧恶化,发生意识模糊或谵妄状态,伴有错觉及幻觉等,常因急性精神创伤,更换环境或各种躯体疾患所促发,例如无症状性肺炎、尿路感染、骨折外伤、但仍遗留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与智能缺损。
躯体方面,外貌苍老,皮肤干燥多皱,色素沉着,毛发苍白,牙齿脱落,肌肉萎缩,痛觉反应消失,其他神经系统检查常无明显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震颤、痉挛、偏瘫及肌强直等。脑电图检查早期仅呈现α节律减慢,晚期为弥漫性慢波,CT检查可显示皮质萎缩和第三脑室扩大。
一、病因
遗传因素(51%):
近年来,对本病的病因研究有重要的突破,应用分子遗传学和连锁分析方法发现,本病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在某些患者的家庭成员中,患同样疾病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此外,尚发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的患病危险性也增加,存在着潜在家族性联系,两种病的脑部显示了相同的神经病理学改变,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一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与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相连锁,这在早年发病者中已虱到证实,对于晚发的病例亦发现与位于19号染色体载脂蛋白E-4(APOE4)遗传基因相关联,而14号染色体上某些基因,亦认为与发产现过程有关,表明了肯定的遗传性联系。
其他因素(20%):
正常衰老过程的加速,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脑内蓄积;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机体解毒功能减弱以及慢性病毒感染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高龄,丧偶,低教育,独居,经济窘迫和生活颠沛者患病的机会较多,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本组疾病的发病诱因。
疾病发生的前兆:记忆减退、思维困难、对答缓慢、反应迟钝、动作减少,易给人以“痴呆”的假象。
缓解措施:目前尚缺乏特殊的病因治疗措施,一般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极为重要。注意病人的饮食,营养和日常的清洁卫生,尽量督促病人自己料理生活,鼓励病人参加适当活动,以减缓其精神衰退。避免让病人单独从事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活动。
起病缓慢,以逐渐加重的痴呆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发展虽可暂时停顿,但不可逆转。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导致痴呆可能的原因外,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老年期的其他精神病 病老期初发的抑郁症状不少见,病人记忆减退、思维困难、对答缓慢、反应迟钝、动作减少,易给人以“痴呆”的假象。但抑郁症状起病较急,多有明确的界线,病前智能和人格完好,临床症状以情绪忧郁为主,若仔细检查可发现应答内容切题,自知力仍可保持,对抗忧郁药的疗效良好,并无后遗人格或智能缺损。老年期发生的中毒性、症状性、反应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可根据详细病史、仔细的体检和精神检查加以鉴别。
2.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 有许多疾病可以引起痴呆的征象,如恶性贫血、神经梅素、额叶肿瘤、正常压力脑积水、以及其他脑原发性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痴呆,如匹克(Pick)病、亨延顿(Huntington)病、帕金森病等。其中多数疾病如能早期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可以恢复的。临床上需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与脑动脉硬化精神病的鉴别详见下述多发梗塞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