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婴幼儿脐疝(小儿脐疝)

  • 挂号科室:普外科
  • 发病部位:腹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病逐渐减少,大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
  • 典型症状:咳嗽 肚子疼 脐湿 婴幼儿脐部有肿物突出 颜面的火焰状母斑
  肠管自脐环脱出称为脐疝(umbilical hernia)。婴幼儿脐疝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病逐渐减少。大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
典型症状:咳嗽 肚子疼 脐湿 婴幼儿脐部有肿物突出 颜面的火焰状母斑

婴幼儿脐疝症状诊断

    一、症状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二、诊断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婴幼儿脐疝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以上诸韧带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及大脑性痴呆症患儿,脐周围的组织发育欠佳或较松弛,脐环较大,脐环的收缩及闭合较迟缓,是这类小儿好发脐疝的解剖因素。

另有人做组织学研究,在胎儿期,脐动脉壁内的弹力纤维不断向周围延伸,加固了脐的下部,环绕着脐动脉及脐尿管,如同括约肌一样。在脐带脱落后,脐环闭锁,脐环的下部紧密闭锁。脐静脉的周围无此“括约肌”结构,使脐的上部比下部薄弱,故易在上部发生脐疝。

婴幼儿脐疝预防

防止腹压增高,是预防脐疝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如加强对婴儿的必要照料,减少婴儿的哭闹;定时、定量供给饮水、果汁或菜汁,促进排便通畅;酌情加减衣被,防止呼吸道感染等。

婴幼儿脐疝鉴别诊断

一般疝气指的是鼠蹊部的疝气,主要是指鼠蹊部满管附近某处的肌肉较为虚弱,使得附近的小肠受到腹腔压力影响,被挤入鼠蹊管内。若发生在男宝宝身上,甚至会跑到阴囊内,使得患侧鼠蹊部和阴囊在外观上显得特别肿大。

1.相异处

鼠蹊部疝气比脐疝气更常有腹痛、呕吐等肠胃肠塞的现象。

2.相同处

需要紧急手术的时机,都是当小肠发生绞结或塞的时候,此时常有局部触痛、肿胀和颜色异常的情形发生。

婴幼儿脐疝饮食保健

婴儿脐疝,主要注意避免孩子哭闹,注意合理喂养,加强营养,以利于腹壁脂肪的堆积,减少脐疝的发生,如果孩子已经添加辅食,需要注意避免难以消化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B的食物。

肠梗阻,腹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