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脂肪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胃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胃疼 胃肠道出血 上腹不适 腹部肿块 胃部隐痛
胃脂肪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胃脂肪瘤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有合并症时才出现症状。位于贲门附近者,可出现咽下困难;位于幽门区者可并发幽门梗阻症状。如肿瘤表面有溃疡,可出现胃部不适、疼痛等类似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的症状,约50%的病例可有出血。胃脂肪瘤偶有恶变者。
二、诊断:
1.体检时较大的肿瘤可在上腹部触及质地较软、活动、边界尚清的肿块。
胃脂肪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脂肪组织发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时已基本形成脂肪小叶结构。脂肪细胞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原始间质细胞、前脂肪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中可出现上述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脂肪细胞,但主要为成熟脂肪细胞组成。
二、发病机制: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源于黏膜下生长,肿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内型;10%于浆膜下生长,向胃外腹腔内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体观察:80%~90%的胃脂肪瘤为单个肿瘤,10%~20%可多发,肿瘤常为无蒂的球形肿块,亦可呈分叶状,少数病例可有蒂,多发性胃脂肪瘤肿瘤间可以有连接束。肿瘤大小不一,直径多为2~5cm,大者有报道肿瘤直径达15cm之巨。胃脂肪瘤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触之柔软,甚至 可在胃壁内滑动。覆盖肿瘤的黏膜常因机械摩擦、胃液损伤或肿瘤过大致黏膜营养障碍等原因发生糜烂乃至溃疡形成。肿瘤切面呈淡黄色、半透明、质软而细腻、若脂肪细胞液化可见液腔形成。
2.镜下观察: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纤维性小梁将其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瘤细胞呈圆形、胞浆淡染、核位于周边部。肿瘤组织内可出现不等量的纤维组织或富于血管,或伴黏液变性,如有上述病变,可分别称为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和黏液脂肪瘤,病理学上,有一类胃脂肪瘤较特殊,镜下见黏膜下离散肌纤维间有多量的脂肪细胞浸润,大部分区域的黏膜与浆膜间均为脂肪组织,其间易见血管,但无小叶结构形成倾向,也无瘤细胞异形性及核分裂象,此称为胃浸润性脂肪瘤,应注意与胃脂肪肉瘤相区别。
胃脂肪瘤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胃脂肪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可于进餐或空腹时加重。此外,还可出现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不适或烧灼感等症状。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乏力及消瘦等表现。合并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以黑粪为主,少数可呕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较重,还可出现巨细胞性贫血。慢性胃炎的体征多不明显,部分病人可出现上腹轻压痛。
2.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位于上腹部,多数在剑突下偏右,偶可在左肋部。胃体和贲门下的胃溃疡表现为左前胸下或左上腹疼痛。后壁溃疡疼痛可向背部放射。疼痛的性质可呈烧灼样、痉挛样、饥饿性或咀嚼痛,或仅表现为不适感。
3.胃癌:表现为上腹不适、胀满,缺乏规律性的疼痛,疼痛时轻时重。至中、晚期则疼痛较剧烈,且可呈持续性。因食欲不振、进食少,患者逐渐消瘦、体重下降,常伴水肿。
胃脂肪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禁酒及酒精类饮料,少吃辛辣食品,如辣椒、狗肉等,刺激性食物可透发脂肪瘤生长,所以要少吃此类食品。
2.饮食要规律,早餐吃每天饭量的30%,午餐吃每天饭量的40%,晚餐吃每天饭量的30%,是比较合理的。
3.少吃高胆固醇食品,如鸡蛋S,肥肉,海鲜,无鳞鱼,动物肉脏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