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梗塞)
-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多见
- 典型症状:心悸 肚子疼 胸闷 下腹痛 恶心
一、症状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1.无痛症状性
常见症状有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低血压状态、休克、突然心悸、心律失常、脑卒中、感染等。仅体检时可疑心肌梗死图形。
2.其他部位疼痛性
主要表现为异位疼痛,如上腹痛、牙痛、下颌痛、肩臂痛、下腹痛、足趾痛等。
3.完全无症状性
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心电图发现可疑心肌梗死图形,亦无心肌酶学改变,可被心电向量图证实,多见于灶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凡遇到下列情况者需要及时作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动态观察,以便早期检出无痛性心肌梗死。
1.凡40岁以上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或在慢性心力衰竭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1)中年以上: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休克者。
(2)突然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等脑循环障碍者。
(3)突然精神错乱、烦躁不安者。
(4)突然心慌、心律失常伴恶心、呕吐者。
(5)突然上腹痛、恶心、呕吐伴大汗淋漓者。
(6)突然出现异位疼痛而无明显原因者。
(7)在慢性支气管炎感染的基础上,突然胸闷、气短、憋气加重,与肺部体征不符合者。
(8)在高血压、糖尿病的基础上,突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大汗、血压下降者。
二、诊断
诊断无痛型心肌梗死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除描记12导联心电图外:应加描记V7~V9,V3R~V5R等导联,必要时高一肋间或降低一肋间描记,或进行胸前标记。
(2)在特征性病理性Q波等心电图变化之前:应注意对应导联的ST-T改变及急性损伤区传导阻滞等改变。
(3)如即刻描记心电图无改变时应及早检测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一、发病原因
无痛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因素:
1.年龄
多数学者认为心肌梗死有无胸痛与年龄有关,老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后心脏自主神经变性、痛阈增高,以及敏感性、反应性差有关。
2.脑循环障碍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阵发性晕厥、严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发病患者,均有严重的脑供血不足、缺血缺氧,以致意识障碍、感觉迟钝而对疼痛反应减低。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有40%无胸痛,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形态学异常,嗜银性增强、密度改变,神经纤维减少及破裂,尤其是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的病变,使痛觉冲动传入受阻,因此,糖尿病患者痛阈较无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与疼痛发生延迟有关。
4.心脏并发症
心肌梗死后,尤其是并发休克、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脑卒中时,其疼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造成无痛的假象。
5.吸烟
国内学者报告50例急性心肌梗死中,吸烟20支/d,≥20年者7例,其中无痛性心肌梗死者10例,占58.8%,两者有显著差异,说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
6.心肌梗死的部位
无痛性心肌梗死多为后壁、右冠状动脉梗死,而有痛者多见左冠状动脉梗死。另外发现无痛组的心肌缺血、坏死性改变散在,以灶性、陈旧性为主。有痛组病理改变出现新鲜与陈旧性梗死灶并存。
二、发病机制
无痛性心肌梗死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可能与老年人心脏自主神经变性,痛觉阈升高,以及敏感性和反应性差有关。老年人常有脑动脉硬化,以致感觉迟钝而对疼痛的反应降低。糖尿病病人由于并发自主神经纤维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的改变,使痛觉冲动传入受阻,痛觉阈值升高。另外也与梗死的部位有关,无痛性心肌梗死在右冠状动脉阻塞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冠状动脉。
无痛性心肌梗死预防
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一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可能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外,很关键的是进行抗栓治疗,比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而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则应在此基础上加用波立维和克赛,进行强化抗栓治疗,可以达到有效防止心梗再发的作用。
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
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无痛性心肌梗死鉴别
当临床上遇到40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考虑到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及早动态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改变,以便早期明确诊断。
心肌梗死的食疗
1、急性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的肉汤、米汤、稀粥、果汁、藕粉等。凡胀气、刺激的溶液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等。避免过热过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应低盐饮食,尤其是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小便中常见钠的丢失,故若过分限制钠盐,也可诱发休克。因此,必须根据病情适当予以调整。
2、缓解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4天至4周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食,但仍应少食而多餐。膳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允许进食粥、麦片、淡奶、瘦肉、鱼类、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过热、过冷,经常保持胃肠通畅,以预防大便过分用力。3-4周后,随着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饮食也可适当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人仍应控制。饱餐f尤其是进食多量脂肪)应当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死再次发作。但是,饮食也不应限制过分,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3、恢复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发病4周后,随着病情稳定、其活动量的增加,一般每天热量可保持在1000千卡-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天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戒烟、酒,如伴有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者应限钠。
4、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禁忌
心肌梗死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诱发心肌梗死。此外,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5、心肌梗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
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死的易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