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髁颈骨折)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上肢骨,上臂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运动员
  • 典型症状:疼痛 外展型骨折 内收型骨折 肘关节不能屈曲 肘关节畸形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胸大肌止点以上,此处由松质骨向密质骨过渡且稍细,是解剖上的薄弱环节,骨折较为常见,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肱骨外科颈骨折移位多较严重,局部出血较多,应特别注意。
典型症状:疼痛 外展型骨折 内收型骨折 肘关节不能屈曲 肘关节畸形

一、症状

与其他肩部骨折大致相似,但其症状多较严重。

1.肿胀 因骨折位于关节外,局部肿胀较为明显,尤以内收型及粉碎型者为甚。

2.疼痛 除外展型者外,多较明显,尤以活动时明显且伴有环状压痛及叩痛。

3.活动受限 以后二型为最严重。

4.其他 注意有无神经血管受压症状。错位明显者患肢可出现短缩、成角畸形。

5.分型

(1)裂纹型骨折:即由直接暴力所致。

(2)外展型骨折:由于跌倒时上肢外展位所致,并使骨折远侧段呈外展,近侧段相应的内收,形成两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且常有两骨折端互相嵌插。

(3)内收型骨折:跌倒时上肢内收位,使骨折远侧段内收,近侧段相应的外展。形成两骨折端向内成角移位,两骨折端内侧常有互相嵌插。

(4)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节前脱位:多为上肢外展外旋暴力导致肩关节前脱位,暴力继续作用,再引起肱骨颈外科骨折。

二、诊断

1.外伤史 多种暴力均可引起。

2.临床表现主要依据肩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等。

3.影像学检查 常规X线片可显示肱骨外科颈骨折线及成角畸形与移位情况,大多可明确诊断;一般勿需行MRI、CT等检查。

一、发病原因

此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或肘着地,暴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冲击引起骨折;肩部外侧直接暴力亦可引起骨折。

二、发病机制

同样的外力作用于肱骨近端,由于年龄因素以及骨与关节囊韧带结构的强度不同,可发生不同类型的损伤。正常的肱骨上端由较致密的网状骨松质骨小梁构成。其强度大于关节囊及韧带。因而在青壮年时期,肩部外伤更易发生肩关节脱位,较少发生肱骨上端骨折。除非遭受严重创伤,可造成严重的肱骨上端骨折脱位。儿童时期,肱骨上端骨骺板是解剖上最薄弱的部位,因此外伤易造成肱骨上端骨骺分离,较少发生关节脱位。中老年的病人,肱骨上端骨质变疏松,骨强度大大减弱,因此较为轻微的外力即可造成肱骨外斜颈骨折。

一、预防: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特殊预防措施。平日应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

防治方面主要是中后期的护理,通过中医的一些理筋手法与功能锻炼,能有效地松解肩关节粘连,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对肱骨外科颈骨折后肩关节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肱骨外髁颈骨折需与肩关节脱位鉴别,其鉴别要点如下:

1、外科颈骨折:本病肩外形表现正常,贴胸试验时呈阴性,X线检查时肱骨头位置正常无异常表现。

2、肩关节脱位:肓关节脱位时肩外形表现为方肩畸形,贴胸试验呈阳性,X线检查时可发现肱骨头位置有异常,主要表现为移位。

一、适宜食物

1、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

2、中期(2-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

3、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血管损伤,桡神经损伤,肋骨骨折,血胸,气胸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