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
-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45岁以上男性
- 典型症状:臀部疼痛 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 间歇性跛行 髂窝部疼痛 下腰部疼痛
动脉栓塞症状诊断
症状的轻重与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有密切关系。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病变位于腹主-髂动脉者。疼痛可发生于下腰、臀、髂、大腿后侧或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时伴阳痿;病变在股―N动脉者。
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肢体慢性缺血时,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肌萎缩、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和变形。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减低、发绀,肢体远端坏疽和溃疡。
动脉栓塞疾病病因
一、病因:
1、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
(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
(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
(4)霉菌感染,另外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
2、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
(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二、病理机制:
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
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
③血流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处),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化,腔内有继发血桂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闭塞病变大致可分为:主-髂型、股-N型、以及累及主-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动脉栓塞预防
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亦是预防的重点。
动脉栓塞鉴别诊断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症状相似,需作鉴别诊断;此外,还应与大动脉炎、动脉栓塞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