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压力性气胸,活瓣性气胸)
- 挂号科室:心胸外科
- 发病部位:胸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年轻人
- 典型症状:发绀 腹式反常呼吸 胸骨后疼痛 呼吸困难 皮下气肿
张力性气胸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呼吸困难
2.胸痛
常在发生气胸当时出现突然尖锐性刺痛和刀割痛,与肺大疱突然破裂和肺被压缩的程度无关,可能与胸膜腔内压力增高、壁层胸膜受牵张有关。疼痛部位不肯定,可局限在胸部,亦可向肩、背、上腹部放射。明显纵隔气肿存在时,可出现持续的胸骨后疼痛。疼痛是气胸病人最常见的主诉,而且在轻度气胸时,可能是惟一症状。
3.刺激性咳嗽
自发性气胸时偶有刺激性咳嗽。
4.其他症状
气胸合并血气胸时,如出血量多,病人会心悸、血压低、四肢发凉等。张力性气胸时,患侧肺被极度压迫,同时纵隔亦向健侧移位,病人除了高度呼吸困难外,临床上还会出现发绀、血压下降、甚至窒息、休克。合并皮下气肿时,病人前胸、颜面部肿胀,纵隔移位可造成心脏、大血管移位、大静脉扭曲,影响血液回流,出现体循环淤滞的表现,如静脉怒张等。
5.常见体征
(1)胸部体征:患侧胸廓隆起,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增宽,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弱或消失。左侧气胸并纵隔气肿时,在胸骨左缘可闻及与心搏一致的高调粗糙的杂音,称Hamman征(纵隔气肿综合征),可能与心脏搏动时撞击左侧胸膜腔内气体和纵隔内气体有关。张力性气胸合并皮下气肿时,可在前胸壁、头面部触及捻发感。
(2)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尤其是在张力性气胸时更为明显。
(3)呼吸频率增快、口唇发绀,多见于张力性气胸。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检查较易诊断,也可根据胸腔穿刺见高压气体将针筒芯向外推进一步明确诊断。
张力性气胸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张力性气胸指胸膜腔的漏气通道呈单向活瓣状,吸气时胸膜腔内压降低,活瓣开放,气体进入;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活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创伤性气胸的肺、支气管,胸壁损伤创口可呈单通道活瓣膜作用,自发性气胸的胸膜破口也可形成这样的活瓣作用。
二、发病机制
由于气体持续进入胸膜腔而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压力持续升高,造成以下改变:
①患侧肺脏被完全压缩萎陷,从而完全丧失通气和换气功能;
②纵隔持续向健侧移位,纵隔移位使与心脏连接的大血管发生扭曲,影响血液向心流动;
③健侧肺脏部分被压迫,影响健侧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当胸膜腔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气体通过壁层胸膜或纵隔胸膜进入纵隔或胸壁,产生纵隔气肿或患侧胸部、头、面、颈部的皮下气肿,皮下气肿标志胸膜腔内气体蓄积的程度,同时亦可以减低胸膜腔内的压力。如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气体交换严重受限,静脉回流受阻,心排血量下降,组织缺氧。病人伤侧胸廓饱满,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和休克。
张力性气胸预防
张力性气胸预防的关键首先是提高健康度,也就是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其次锻炼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运动时还有生活中一定要避免憋气,尽量不要做无氧运动,比如短跑,搬重物等。
张力性气胸鉴别诊断
1.肺大疱:
肺大疱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气胸常常起病急,病史短。X线检查肺大疱为圆形或椭圆形透光区,位于肺野内,其内仍有细小条状纹理;而气胸为条带状影,位于肺野外胸腔内。肺周边部位的肺大疱易误诊为气胸,胸片上肺大疱线是凹面向侧胸壁;而气胸的凸面常朝向侧胸壁,胸部CT有助于鉴别诊断。经较长时间观察,肺大疱大小很少发生变化,而气胸形态则日渐变化,最后消失。
2. 急性心肌梗死:
有类似于气胸的临床表现,如急性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休克等临床表现,但患者常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心音性质及节律改变,无气胸体征,心电图或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